主頁 >  情緒健康 >  【認識情緒】精神健康基金會憂精神海嘯危機增 調查:3成人疫情下感壓力指數高(附情緒病徴警號)

【認識情緒】精神健康基金會憂精神海嘯危機增 調查:3成人疫情下感壓力指數高(附情緒病徴警號)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0-10-21

新冠肺炎疫情反覆,疫情除了導致健康問題,亦為香港帶來新常態,包括社交距離、在家工作、邊境限制及停課等,不少港人甚至要面對失業、減薪及無薪假期,有些更正經歷各種負面情緒,亦對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精神健康基金會於今年8月特意進行調查,研究港人在第三波疫情期間的壓力指數、疫情對社交及家庭關係的影響及求助態度等。精神健康基金會副主席暨精神科專科丁錫全醫生指出,在逾3,800名受訪者中,有超過三成認為自己的壓力指數高,憂慮「精神海嘯」的危機在本港愈見嚴重。

而逾半受訪者都認為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無故感到擔憂、忐忑不安及難以放鬆,學習或工作壓力亦有增加。丁醫生提醒,若持續在高壓下生活,可致嚴重情緒病,如抑鬱症及焦慮症。另外,亦有約4成半受訪者都認為疫情期間易感孤單,逾半認為社交距離對他們造成困擾。

調查亦發現,超過7成受訪者表示朋友和家人的關心能有助他們面對疫情壓力,逾半受訪者更指疫情期間家庭關係變得融洽。是次調查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分析阻礙不同年齡組別求助的原因,結果顯示,18至40歲的組別都表示不想他人知道自己求助,並較傾向選用電子或網上平台服務。

丁醫生認為疫情下的「精神海嘯」危機使人擔憂,自去年社會運動開始,求助個案已突然增加不少,現時再加上疫情影響,「精神海嘯」更是直捲全球,故望能透過調查,研究如何可以幫助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港人,以及研究提供線上精神健康服務(如輔導及治療)的可行性。

而精神健康基金會早前於網上平台推出 「思晴話意」網上青年心理健康支援服務,為面對社會問題及疫情的年青人提供適切的情緒支援服務,協助18至25歲的年青人克服創傷困擾,順利渡過人生的重要階段。

現年27歲的Rachel,早於2009年確診焦慮症,本來最近兩、三年情況已轉穩定,亦一直有服藥,但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於今年2月,症狀開始反覆。早前面對本港疫情爆發第三波,Rachel的症狀有進一步負面的影響。她憶述有一次在街上買外賣,附近有一位婆婆除下口罩打噴嚏或咳嗽,甚至吐痰,她當下十分警惕,覺得非常徬徨、驚慌。因此事Rachel出現明顯的焦慮症症狀,如心悸、食慾不振,既擔憂又忟憎,這些症狀足足維持了一小時。

與人傾訴有助平伏Rachel的情緒,Rachel現時每月覆診一次,會將自己的擔憂盡情與醫生分享,同時身為Youtuber的她會透過網上平台影片的分享,能夠從適量的社交溝通中多了解自己,有助處理情緒。同時亦能從中找到同路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此外,丁醫生相信疫情仍會維持一段時間,因此呼籲大眾應細心留意自己或家人有否出現情緒困擾的身心症狀,若有需要,要適時尋求專業人士意見。「如果大家兩星期內持續出現以下情緒病徴,建議尋求醫生意見,包括夜夜失眠、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精神緊張、食慾不振。」

丁醫生亦寄語,誰也會有情緒失落的時候,不要因感到尷尬而放棄求助,否則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情緒病。

Text:Fion

延伸閱讀:


411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