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濕 | 夏季經常食慾不振、疲倦乏力?中醫拆解濕氣類型體質、症狀及去濕方法

暑熱天氣容易令人昏昏入睡,提不起勁,而且胃口欠佳,這可能與體內濕氣有關。
濕氣重的成因主要分為外濕與內濕兩大類。外濕是指環境潮濕,如梅雨季節、居住環境通風不良或濕度過高,濕氣透過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內濕則多因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濕代謝不暢,導致濕氣滯留體內。
飲食習慣方面,過量食用生冷、油膩、甜膩食物,暴飲暴食等均損害脾胃,削弱其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加重濕氣。
88次閱讀
暑熱天氣容易令人昏昏入睡,提不起勁,而且胃口欠佳,這可能與體內濕氣有關。
濕氣重的成因主要分為外濕與內濕兩大類。外濕是指環境潮濕,如梅雨季節、居住環境通風不良或濕度過高,濕氣透過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內濕則多因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濕代謝不暢,導致濕氣滯留體內。
飲食習慣方面,過量食用生冷、油膩、甜膩食物,暴飲暴食等均損害脾胃,削弱其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加重濕氣。
有些人期望借助拔罐去濕,關醫師提醒:「拔罐主要通過負壓牽引皮膚,促進血液循環,行氣活血,對風寒濕痹引起的筋骨疼痛有一定療效,但不能徹底去除體內濕氣。濕氣重首重內治,通過中藥調理脾胃為主。過度頻繁拔罐可能導致皮膚損傷、水泡、感染,甚至耗氣傷津,虛弱體質者應慎用。」
常見消暑祛濕茶飲有冬瓜茶、綠豆湯、玉米鬚茶、陳皮茯苓茶、薏米紅豆茶等,均有清熱解暑、利水排濕功效。冬瓜薏米湯、荷葉冬瓜湯、燈芯草冬瓜湯等湯水適合夏季飲用,健脾祛濕兼清暑。
中醫不建議過量飲用冷飲,因寒涼之物會損傷脾胃,降低消化功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甚至引起手腳冰冷、疲倦等症狀。脾胃虛弱、慢性病患者、兒童及經期女性應慎飲。適量飲用清熱解暑的草本茶飲如菊花茶、薄荷茶、綠豆湯更為合適。
至於薑性辛溫,能溫陽散寒,適合陽虛、寒濕體質者用以祛濕,溫暖脾胃,增強免疫力。熱性體質或濕熱體質者不宜多用,以免火氣過旺。建議早上飲用薑茶或食用薑類藥膳,如生薑紅糖水、薑棗茶等。
如需個別體質診斷與調理,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