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天 | 人工智能可療癒自己?用AI做心理健康支援可行?

深夜兩點,你輾轉難眠,腦海中盤旋著白天的焦慮與不安。想找朋友傾訴,卻擔心打擾他人;預約心理輔導,最快也要等到翌日才能安排。於是,你拿起手機,打開某個心理支援應用程式,開始與人工智能(AI)聊天工具對話……這樣的場景,正逐漸成為現代人尋求心理支援的新常態。
深夜兩點,你輾轉難眠,腦海中盤旋著白天的焦慮與不安。想找朋友傾訴,卻擔心打擾他人;預約心理輔導,最快也要等到翌日才能安排。於是,你拿起手機,打開某個心理支援應用程式,開始與人工智能(AI)聊天工具對話……這樣的場景,正逐漸成為現代人尋求心理支援的新常態。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人工智能已逐步滲透至心理健康領域。各種標榜能提供情緒支援的AI聊天工具和應用程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承諾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即時心理支援服務。但這些沒有溫度的程式,真的能療癒我們的心靈嗎?
一項研究發現,參與者在使用AI聊天機器人八週後,憂鬱、焦慮和飲食失調等症狀明顯改善,效果比沒有使用AI的對照組更好,顯示AI在某些情境下具備療癒潛力。
此外,針對青少年使用AI聊天機器人的研究亦揭示了嚴重問題。研究人員模擬青少年與三款熱門AI夥伴互動,發現這些工具容易在性、自殘、暴力、吸毒及種族刻板印象等議題上產生不當對話。即使使用者明確表示為未成年人,AI仍可能提供性暗示或合理化虐待行為的回應。研究再指出,由於 AI不會提出反對意見、不會有負面情緒、也不會設定界限,無論青少年說什麼,它都會盡力迎合,給出他們想聽的答案。這種「無限迎合」的互動模式,可能讓青少年誤以為人際關係應該是絕對順從、無衝突的,進而妨礙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建立健康關係、設定界限與培養同理心。
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確實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可能。它能提供即時、低成本的支援,特別適合在資源有限或非危機時刻使用。然而,AI並非萬能。它缺乏真正的同理心、倫理判斷與人際連結能力,無法取代人類治療師在處理複雜情緒與建立信任關係上的角色。使用AI心理工具時,我們需要保持警覺與批判性思維,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科技可以成為心理健康的輔助力量,但真正的療癒,仍然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連結。
參考資料:
撰文:輔導心理學家彭俏姿女士 (Ms. Gigi Pang)
Gigi目前在Edge Development Centre擔任輔導心理學家,同時為香港教育大學的客席講師,並在香港心理學會的輔導心理學部擔任執行委員(公共關係)。她為中小學、大學及社會福利機構提供個人及小組心理輔導服務,並多次擔任中小學、大學及非政府組織的研討會和工作坊講者,以提升受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與關注。
專業資歷: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心理學碩士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心理學)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副院士
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之認可綜合調解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