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吃中藥後頭暈、腹痛、出疹?中醫:暝眩反應反映身體在調整和排毒中

吃中藥後頭暈、腹痛、出疹?中醫:暝眩反應反映身體在調整和排毒中

吳品新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5-08-28

吃中藥後不適-排毒-暝眩反應-吳品新中醫

有些人服用中藥或接受某些療法後,身體出現一種暫時性不適反應,我們可以用暝眩反應來解釋。暝眩反應源自於《尚書》的“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指服藥後若沒有這種反應,疾病難以痊癒。 它其實是人體機能自癒力的表現,是身體在擺脫病態、轉向健康過程中的一種調整和排毒效應(也稱好轉反應或調整反應)。 這通常被視為身體正在積極調整和修復的跡象。儘管不適,但整體精神、體力可能逐漸好轉。與副作用 (藥物不良反應)不同,副作用常伴隨精神萎靡、體力下降、腸胃問題等整體不適,若不處理會衍生出其他問題,而且對多數人這些反應是類似的,停藥或介入處理後或可消失。

吃中藥後常見的不適反應

暝眩反應形式多樣,因人而異,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體質。

常見的有:
  1. 頭部反應:如頭痛、頭暈、頭暈。
  2. 消化道反應:如腹瀉、腹痛、排便次數增加且臭、口乾、口臭、放屁增加。
  3. 皮膚反應:如皮膚發癢、出疹、青春痘暫時增加、蛻皮。
  4. 精神層面:如感到困倦、嗜睡(酸性體質者常見)或不易入睡、興奮(神經官能症者可能出現)。
  5. 其他:咳痰多、輕微浮腫、回傷反應如舊傷部位再次酸痛等。

暝眩反應4個階段

有些觀點認為暝眩反應可能經歷以下階段:
  1. 調整期:身體初步適應,精神體力可能有所提升。
  2. 排毒期:身體開始大量排出毒素,可能出現短暫多種不適症狀,如皮膚癢、斑、疹、腹瀉等。
  3. 疏通期:氣血運轉逐漸通暢,原有瘀堵部位可能出現酸、麻、脹、痛。
  4. 再生期:身體細胞和組織開始修復和更新,可能感到疲倦,但整體狀態向好。

頭暈原因-瀕臨暈厥-眩暈-失衡感-定義不明的頭暈-內科陳鎮中醫生

如何安全應對暝眩反應呢?

  1. 密切觀察:仔細體會身體感受。 暝眩反應通常是短暫的,且雖然身體有不適,但整體的精神狀態和力氣可能會逐漸好轉。 如果出現的症狀非常嚴重,或持續加重未見緩解,甚至出現上述副作用的特徵,應立即暫停使用並諮詢醫生。
  2. 及時溝通:在服用任何藥物或保健品期間,若出現不適,最穩健的做法是及時諮詢醫師或專業人士。 他們能幫助你判斷是正常的改善反應還是需要處理的副作用。

  1. 切勿盲目堅持:不要一味地認為所有不適都是「好轉」而硬扛。 特別是當出現劇烈疼痛、高燒、嚴重過敏反應、意識模糊、大量出血等危險信號時,必須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2. 區分潛在疾病:有些情況可能被誤認為是暝眩反應,其實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 例如,高血壓患者如果出現頭痛、頭昏,需要警惕是否為高血壓危象(血壓突然飆高到180/120 mmHg以上),尤其是如果伴有胸痛、氣短、視力模糊、噁心等症狀時,這是醫療急症,需立即就醫。

把脈-中醫治療

暝眩反應是中醫調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概念,反映了身體向癒的過程。 但同時需要我們保持警惕,學會區分,安全第一。 在任何不確定的情況下,尋求專業協助總是最正確的選擇。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