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超加工食品有哪些?小心踩中4大健康陷阱:肥胖、慢性疾病、癌症、認知障礙

超加工食品有哪些?小心踩中4大健康陷阱:肥胖、慢性疾病、癌症、認知障礙

CancerCare.hk
癌症及生活健康資訊平台
日期: 2025-06-30

超加工食品是甚麼-壞處-健康影響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方便快捷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又稱「超級加工食物」)已成為許多人日常飲食的一大組成部分。從甜味早餐穀物到「叮叮」晚餐,從各類零食到飲品,甚至是時下漸趨普遍的「預製菜」亦可能存在「超加工」的情況。

然而,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過度食用超加工食品可誘發各類健康問題,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癌症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等。

什麼是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一詞的出現,相信最早源於巴西聖保羅大學研究人員在2009年撰寫的學術研究報告。研究人員推出NOVA食物分類系統,將食品按照加工程度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是「未經加工或極少加工食品」,即是最多只經過製乾、冷藏和真空包裝等,例如鮮奶、蛋、新鮮或冷藏魚類、肉類及蔬果等;

第二類是「烹飪成分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大多是烹煮食物時使用的配料,經壓榨、精煉和碾磨等過程中產生,例如植物油、糖、鹽及澱粉等;

第三類是「加工食品」,通常能夠即食,但不含太多添加劑,例如新鮮麵包、罐頭魚類、以鹽水浸製的罐頭蔬菜等;

超加工食品是甚麼-壞處-健康影響

「超加工食品」則屬於第四類,指的是那些經過多重工業加工,添加了大量非烹飪用途成分的食品。這些成分通常包括乳糖、麩質、香料、人工色素、增味劑和抗氧化劑等添加劑。

值得留意,超加工食品並非單純是指含有較多添加劑的罐頭、腌製類食品,我們日常吃的零食、飲品、微波食品等,有很多都屬於超加工食品。市場上更有不少此類食物被包裝成健康食品,令消費者誤墮陷阱。

常見的超加工食品包括:

  • 包裝零食:薯片、糖果及朱古力等
  • 含糖飲品:汽水、果汁飲品及能量飲品等
  • 速食食品:即食麵、冷藏薄餅及預製 微波食品等
  • 加工肉類:火腿、香腸、培根及午餐肉等
  • 烘焙食品:預先包裝的蛋糕、麵包及餅乾等
  • 醬料和調味品:沙爹醬、叉燒醬等
  • 其他:含糖早餐穀物、人造牛油及調味乳酪等

超加工食品是甚麼-壞處-健康影響-損害大腦-認知障礙

超加工食品對身體的危害

事實上,近年不乏研究發現超加工食物對健康的潛在風險!食物安全中心亦引述《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於2024年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進食較大量的超加工食品會增加多種健康問題,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焦慮,甚至死亡的風險。

有關超加工食物誘發健康問題的研究愈來愈多,例如:

  • 肥胖: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食用超加工食品的人士,每日攝取熱量比食用非加工食品的人士多約500卡路里,且體重和體內脂肪含量也顯著增加。食用超加工食品往往容易導致攝入過多熱量而不自知,較易令體重增加和肥胖。
  • 慢性疾病:超加工食品高糖、高鹽、高脂肪及含有較多添加劑,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腸易激綜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一項法國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顯著相關。
  • 癌症:一項法國研究顯示,攝入超加工食品與患癌風險增加有關,尤其是乳癌風險。每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攝入量,患癌風險就會上升12%。
  • 認知障礙:2022年《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Neurology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損害腦部健康,增加出現阿兹海默症、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影響認知功能。

如何看待超加工食品?

維持飲食健康,並非要徹底摒棄超加工食品,而是注重控制攝入量,盡可能地保持均衡的飲食模式,例如參考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適量及多元化地進食各類食物。選購食材時,可參考以下四大原則:
  • 優先選擇新鮮食材

盡可能選擇新鮮的水果、蔬菜及肉類等未經加工的食物。始終加工食物含有較多的添加劑和調味劑,尤其是加工肉類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為一級致癌物,過量攝取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 減少使用醬料調味包

在家煮食時,盡量減少加入多種添加劑的醬料調味包,例如火鍋湯料包、「懶人調味包」等等,遵循低鹽、低糖及低油的簡單調味原則。

超加工食品是甚麼-壞處-健康影響

  • 仔細閱讀營養標籤

購買加工食品時,應仔細閱讀營養標籤,選擇含有較少添加劑(如增味劑、色素及人造甜味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產品。例如參考食物安全中心指引,糖分含量以每100克/毫升不多於5克糖可定義為「低糖」,而每100克食物含不多於 120毫克鈉才符合「低鈉」標準。

  • 選擇原味食品和飲品

購買即食食品及飲品時,應選擇原味配方,避免額外攝取糖分和添加劑。例如消委會便曾指出,市面很多水果味乳酪均加入了大量糖分、調味劑,而非含有真正的水果成分,提醒消費者購買時留意食品標籤。

了解更多癌症及生活健康資訊:www.cancercare.hk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59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