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情緒管理 >  世界思覺失調日|思覺失調易幻覺、妄想 長遠恐損腦功能|醫生籲及早診斷和治療!

世界思覺失調日|思覺失調易幻覺、妄想 長遠恐損腦功能|醫生籲及早診斷和治療!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5-05-22

世界思覺失調日|思覺失調易幻覺、妄想 長遠恐損腦功能|醫生籲及早診斷和治療!

思覺失調是一種精神疾病,影響思想、感知和行為,如果病情反覆發作,更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腦部認知功能,增加患者對藥物治療的抗藥性。適逢5月24日是世界思覺失調日,有專科醫生及病人組織期望能藉此提升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的認知,及早透過最有效的藥物控制病情。

未有依從用藥者復發風險高

思覺失調除了可引起幻覺、妄想、思維混亂等正性症狀外,也會導致意志減退、失去動力、情感缺乏、社交退縮等負性症狀,或甚者會出現注意力、記憶力、執行功能等認知障礙。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更指出,他們也較易出現物質濫用、共病焦慮抑鬱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素。可惜,目前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仍存在不少誤解,導致患者面臨嚴重的污名和歧視。

世界思覺失調日|思覺失調易幻覺、妄想 長遠恐損腦功能|醫生籲及早診斷和治療!

「實際上,思覺失調患者除了出現幻覺妄想,往往也有缺乏動力、認知功能受損等問題,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而多重人格是屬於解離性身份障礙,與思覺失調無關。至於暴力行為,大多涉及藥物濫用。事實上,思覺失調患者的自殺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0倍。」

麥棨諾醫生強調,思覺失調如不及早診斷和治療,隨著發作次數增加,患者的腦功能損害會日益嚴重,病情更趨難控。研究顯示,未有依從用藥的人士復發風險度較依從治療者高出 5.7倍,但臨床上僅約半數患者能夠堅持治療。

思覺失調真實個案:做了2年「宅女」冇出街

今年51歲的Shirley,25歲後從加拿大回港,再修讀博士學位兼在大學做研究助理,但壓力大,加上不適應與身邊同學相處,開始出現幻覺及妄想,例如單純望著文字,都會有不同的聯想;又會覺得其他人/電視機入面的內容都是談論緊自己等情況,更出現頭痛及失眠問題,經常聽到樓上的敲打聲,根本不能正確地分析眼前所發生的事是真實還是虛構的世界。

直至有次,她在大學宿舍內突然發病,對身邊所有紅色物件感到恐懼,於是奔跑回家,但由於太驚恐,所以在街上大叫大嚷。她的父母見狀送她到急症室,最終確診患上思覺失調,不過服用舊式藥物後出現很多不適反應,令Shirley對藥物治療感到抗拒,加上沒有病識感,抗拒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病,所以經常自行停藥。結果進出了葵涌醫院好幾次,也做了兩年「宅女」沒有出過街。

後來一次因病復發再入院,獲醫生處方第二代的針劑藥物配合口服藥控制病情,副作用問題大減,使Shirley明白藥物能真正幫助控制症狀,減少妄想幻覺,所以重新開始配合用藥控制病情。

新一代長效針劑藥物助穩定病情

麥醫生指出,口服藥物雖然仍是主流,但部分患者因認知功能欠佳或副作用等原因,難以堅持服藥。但隨著醫學進步,新一代的長效針劑藥物推出,大大改善了療效和耐受性。研究顯示,長效針劑可將患者的再入院風險降低50至65%,是預防復發的重要手段。

麥醫生補充,對於思覺失調的患者,治療並不止於「藥物」方面,亦建議患者應配合心理治療及社會支援,才能達到控制症狀、改善日常功能,甚至實現個人生活目標,例如完成教育、追求事業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康和互助社聯會中心主任鄒長順表示,面對思覺失調這個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期望政府必須在政策、教育、醫療、社福、就業等層面共同努力,加強資源投放,完善服務體系。

264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