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惜心談心#5 | 新冠病毒損內皮細胞 心臟科醫生:或引發血管疾病與阻塞

惜心談心#5 | 新冠病毒損內皮細胞 心臟科醫生:或引發血管疾病與阻塞

陳麒尹
心臟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5-04-29

新冠後遺症-新冠病毒損體內皮細胞-血管疾病-心臟科醫生-陳麒尹

【長新冠與心血管疾病】改變飲食習慣,例如嘗試「地中海飲食」,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計劃,吃對食物能夠幫助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狀態,長遠而言有益於心臟健康。不過,個人生活方式我們可以自己掌控,外在風險因素卻總是無聲無息來襲——新冠病毒。2019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時至今日雖然經已可控,但其實病毒仍然潛伏在我們身邊,而不少受感染者康復後亦表示出現俗稱「Long COVID」的新冠後遺症,其中就包括心血管疾病。

新冠後遺症-新冠病毒損體內皮細胞-血管疾病-心臟科醫生-陳麒尹

長新冠與心血管疾病 | 5詳細證據表明感染後引起內皮功能障礙

2022年10月,一份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報告,就總結了新冠病毒感染如何導致內皮功能障礙及其對器官損傷帶來的影響。研究更詳細列明證據,大致可歸納出5點:

1. 增重症及死亡風險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後,內皮細胞會受到直接或間接的損傷。直接損傷是由於病毒感染內皮細胞,間接損傷則是由於細胞因子風暴引發的炎症反應 。大家可能從未聽過甚麼是「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它其實是一種失控的免疫反應。當身體受到病原體,如病毒或細菌感染時,免疫系統就會釋放細胞因子來調節免疫反應。在正常情況下,細胞因子的釋放是受控制的,然而,細胞因子風暴就代表過程失控,導致產生大量細胞因子。放諸於新冠患者身上,細胞因子風暴被認為是導致重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細胞損傷和功能障礙

新冠病毒感染會導致內皮細胞內的氧化應激 (oxidative stress) 增加,這種情況下,細胞內的活性氧(ROS)水平升高,與抗氧化劑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導致氧化劑過多,從而引起細胞損傷和功能障礙。

3. 引發水腫及多個器官損傷

內皮細胞的糖萼(glycocalyx)和屏障功能在新冠病毒感染後會受到破壞,導致血管通透度增加,有機會引發肺水腫和多個器官損傷。

4. 引起慢性炎症及多種慢性病

感染新冠病毒後,內皮細胞會釋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這些因子會進一步損害內皮功能,並促進白細胞黏附到內皮細胞上。雖然白細胞黏附內皮細胞對抗感染有益,但過度的黏附和炎症反應可能會導致組織損傷。例如,剛才提到的細胞因子風暴,過多的白細胞和炎症因子會攻擊健康組織,導致多個器官損傷,長期發生更有機會導致慢性炎症,與多種慢性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有關;而白細胞黏附內皮細胞後,亦會增加血管的通透度。

5. 影響血管組織修復和病理進展

在新冠病毒感染中,EndoMT被認為是導致內皮功能障礙和多個器官損傷的重要機制之一,病毒感染會激活多種信號通路,促進內皮細胞向間質細胞轉化。簡單而言,EndoMT是指內皮細胞失去其原有特徵,逐漸變為間質細胞的過程。內皮細胞轉化為間質細胞後,會導致血管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進而影響組織修復和病理進展,因此它在多種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心血管疾病、纖維化和癌症等。

洗手

預防新冠感染 保護血管健康

先前我提及過,「血管內皮細胞」在血管中擔當著「管理者」的角色,分布於人體整個循環系統中,具有獨特的代謝及合成功能,對於調節血管張力、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控制炎症反應等發揮重要作用,更是動脈硬化早期指標。作為一位心臟科醫生,上述研究令醫學界更了解新冠病毒與內皮功能障礙之間的病理,不過對普羅大眾而言,或許會覺得驚慌。只要我們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出入公眾場所或在人多的地方時佩戴口罩,有需要亦可諮詢醫生意見,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注射疫苗,同樣能有效保護自己,遠離新冠病毒威脅。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9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