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我要親子之用感通建立關係 | Life Coach分享父母該如何處理子女往海外升學前的心理預備

我要親子之用感通建立關係 | Life Coach分享父母該如何處理子女往海外升學前的心理預備

黃明樂
Life Coach
日期: 2021-09-03

海外升學-如何處理子女升學前的心理預備2

最近接了很多為人父母的案子,其中有慧心與子明(化名)這一對。他們來找我,是因為自從安排了女兒九月到外國讀書,女兒一直悶悶不樂,令他們擔心不已。

「知道囡囡悶悶不樂的原因嗎?」我問。「她說過捨不得朋友。」「那你怎麼答?」「我就說,到了外國,照樣可上網保持聯絡啊!」慧心肉緊地說。「囡囡聽了有甚麼反應?」「甚麼反應都沒有,然後入房關上門再也沒有出來。」

「她還有說別的嗎?」「有。」「例如?」「她說捨不得。」「你們怎麼答?」「我就說,在外國也可以看香港的新聞呀!」

再談下去,我發現慧心與子明跟女兒的溝通,基本上離不開這模式:女兒表達「感受」,父母以「解決辦法」回應,雞同鴨講下,親子關係愈搞愈差。

夫婦倆告訴我,女兒曾多次投訴「阿爸阿媽無聽我講嘢」。「那你們真的無聽嗎?」我問。「當然不是啦,無聽又怎能提出解決辦法?」慧心說。

海外升學-如何處理子女升學前的心理預備1

「但女兒似乎感受不到『被聆聽』,你覺得是甚麼原因?」夫婦倆沈默。「你們一提出解決辦法,女兒就關上門,為甚麼?」「她以為我們不接受她的意見,想改變她 吧。」子明猜測。

然後,我邀請夫婦倆想想,除了提供解決辦法,還有沒有其他形式的聆聽?夫婦倆說,或許可以試試,光聽就好,不要回應?

一星期後,夫婦倆喜滋滋回來匯報,「光聽不回」,果然奏效,女兒沒再關上門,一次都沒有!

「但是,我們總得談解決辦法啊!那應該何時提出?」「似乎女兒對於『立即』討論解決辦法這個『溝通節奏』,有點反感。在談辦法之前,可以再說點甚麼嗎?」

夫婦倆商量了一會,決定嘗試在女兒表達感受後,也分享一些自己的類似經驗,令女兒覺得「被聆聽」和「被明白」。

兩星期後,夫婦倆回來,臉上又多了一點笑容。原來他們趁着女兒說起捨不得香港,分享了自己年輕時送別同學移民,在機場抱頭痛哭的情境。女兒聽罷,問了很多問題,最後一問是:「那你們跟當年的同學,還有聯絡嗎?」慧心、子明齊聲答:「有啊,不就是去年在外國旅行時,給你介紹的Auntie了?記得嗎?」女兒點點頭。這一晚,是三人久違了的親子聊天時光。

Coaching結束前,慧心忽然問:「等等,其實常常要分享經歷,不是很浪費時間嗎?」我笑了,效率,對香港人來說,真的很重要。

「分享一個經歷,要花多少時間?」「不多,15至20分鐘左右。」子明肯定地說。慧心一呆,然後夫婦倆一起笑了。

效率,不會令關係變得親密。感通,才會。先用感通建立關係,再以效率處理事情。或許這就是現代父母必須努力學習的新思維與新日常。

(本欄獲專欄作家黃明樂授權轉載。原文出處:《iMoney》)

收聽Life Coach明樂「掙脫完美主義的迷思——由Imperfect到I'm Perfect」Podcast

 

58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