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感冒怎麼好的快?中醫分享治療感冒3大重點 提醒需提防「豬隊友」

感冒怎麼好的快?中醫分享治療感冒3大重點 提醒需提防「豬隊友」

邱宇鋒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4-01-09

感冒是常見的疾病,患感冒期間的不適感覺令人難受,在感冒後期易見的咳嗽痰多不止更令人煩惱。在求診服藥以外,有些人會覺得如果再配合食療、湯水等,病就會快點痊癒。誰知道有些以為對改善病情有幫助的做法,卻成了幫倒忙的「豬隊友」,需要提防。

感冒是常見的疾病,患感冒期間的不適感覺令人難受,在感冒後期易見的咳嗽痰多不止更令人煩惱。在求診服藥以外,有些人會覺得如果再配合食療、湯水等,病就會快點痊癒。誰知道有些以為對改善病情有幫助的做法,卻成了幫倒忙的「豬隊友」,需要提防。

中招飲咩湯水好?港大醫學院中醫藥學院設計了一系列藥膳湯包

治療感冒|1. 感冒期間勿進補

感冒是由於外邪侵襲,無論是單純的吹風受寒,或者是受細菌、病毒等感染,均屬外感。以中醫的見解,致病原到底是哪種細菌、哪種病毒,到底是傷風、普通感冒、流感還是新冠,都不需要在乎,中醫重視的是患病者實際出現哪些臨床證候,以及患者之邪氣與正氣盛衰如何。了解前者有助辨證,例如知道寒熱屬性、涉及哪些臟腑,後者確立治則,例如應該先祛邪,還是扶正祛邪並重,判斷驅邪扶正的力度如何。

在患感冒期間,特別是在初期,大部份情況下應該以驅邪為主,如疏風解表、清熱、散寒等,不應該在此時服用補益藥物或成藥,以免妨礙病邪發散。在感冒期間服用維他命C無助促進痊癒,感冒未解時使用黃芪、靈芝、冬蟲夏草等,在患者一方看來以為可以增強免疫力,有助增加抵禦病邪的力量,但實際上如果表證未解而過早進補,會使病邪難以發散滯留體內,亦可能會妨礙脾胃運化而出現消化不良、脹氣。如果外感的病勢屬熱,患者有喉嚨痛、發熱、皮膚斑疹的症狀,若在此時用藥性偏溫的中藥補益扶正,病勢之熱與藥物之熱相叠加,會加重病情。

患感冒時補益藥的運用必須看準時機,通常在初期以驅邪為主,待病邪退得七七八八,而正氣同時受創時,可酌量補益扶正幫助身體恢復。在感冒初期發熱、咽痛劇烈者容易傷陰,在恢復階段可適度補陰生津。

至於有沒有在患上感冒時在初期仍需要進補的人,答案是有的,不過非常少數,不能視為常法。中醫有扶正解表的策略,針對的主要是平日健康欠佳之人,罹患外感後由於正氣極虛,無力抗邪,故必須以補益輔助。

感冒期間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生冷、油膩、辛辣、煎炸皆不適合,亦不宜暴飲暴食,應該讓腸胃休息。如無發熱、咽喉腫痛,可以吃雞,但當然不是炸雞。

治療感冒|2. 有痰勿潤肺

感冒後常見咳嗽痰多不止。病人在患感冒的中後期,發熱、發冷、頭痛、喉嚨痛的症狀逐漸消失,但同時流鼻涕、咳嗽、多痰的症狀陸續湧現,可持續好一段時間不止。此時可能不少人會參考網上的藥方或食療,聲稱有助化痰止咳。但很多患者都有如此體會,就是用了這些偏方、食療後,愈食愈咳。

中醫治療咳嗽必須辨證,對證用藥。寒咳、熱咳、痰咳、燥咳的症狀可能很相近,但用藥完全不同,藥不對證便會影響療效。對一般市民大眾來說,要正確辨別自己咳嗽時的證候可能有些困難,不過要記住一個重點:如果有痰,無論是能夠咳出來的痰,抑或黏在喉嚨很難被咳出的痰,都不要潤肺。如不諳中醫的疾病屬性,就不要隨便弄食療、煲湯,寧可甚麼都不做,也別好心做壞事。

潤肺的湯水、食療、成藥比比皆是,常用的中藥包括沙參、麥冬、玉竹、百合、川貝、冰糖、雪梨等。對於因痰濕而導致咳嗽的病人,滋陰潤肺法只會令患者痰濕更多,會加重咳嗽。明明是有潤肺化痰止咳功效的藥物、食療,為甚麼服用以後反而愈來愈咳?答案是辨證有偏差,以致藥不對證。

咳嗽患者無論是很容易咳出痰來,或者是常常感覺有分泌物卡在喉嚨,都算作有痰,並非燥咳。燥咳是感覺口乾舌燥,喉嚨是乾涸的,並不會感覺有東西黐住。中醫認為痰為陰邪,需用溫性藥物化解。性質黏滯滋膩的補陰藥容易助濕生痰,寒涼生冷的飲食容易妨礙脾胃運化而滋生痰濕,上述兩類食物均需在咳嗽有痰的期間避免食用,患者亦應戒甜食及寒涼生冷食物。針對痰濕導致的外感咳嗽,治療需要溫化痰濕、疏風解表,常用中藥如紫蘇葉、乾薑、茯苓、陳皮、半夏等,不能隨意潤肺。有意服用中成藥者,必須小心留意藥物的成份是否對證,不能單看主治。

治療感冒|3. 要正確發汗

不慎罹患感冒,有些老人家會建議「焗一身汗就好」,但要是發汗的方式不對,不但無法改善感冒,而且更會加劇不適。

感冒初起發汗的用意,是激發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藉著令身體感覺微熱,刺激新陳代謝,提振自身正氣驅逐病邪,患者會通過出汗調節體溫,是謂發汗解表。整個過程的重點不是有無出汗,而是身體機能可否振奮以驅除病邪。因此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這方法改善初起外感,發汗解表法只適用於平日健康狀況良好之人,體弱者並不適合。體弱的人正氣振奮不起,便無法驅逐病邪,過度發散更可能消耗氣陰,會令自己更疲累,病邪乘虛得逞。

另外,本法亦不宜發汗過度,只可微微出汗,不能大汗淋漓,以免過度耗散津液,令正氣虧損,從而加重病勢。發汗後亦應注意保暖,並有充足休息,避免吹風、受寒、冒雨,以免重覆外感。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993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