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壓方法|壓力讓你忍不住吃零食?揭開情緒性飲食的真相

我們在門診中經常聽到客人分享不同的心聲:例如「一吃零食便停不下來」、「特別是晚上,總覺得需要慰藉勞碌一天的自己,邊看電視邊吃甜食」以及「心情不好時會吃炸物,工作壓力大會吃甜食,感覺只有吃東西才能夠紓壓」等。這些通常都伴隨著體重未能達標、反復無常的困擾,甚至怪責自己意志力不足,無法「忍口」,因而對改善飲食習慣感到乏力。
129次閱讀
我們在門診中經常聽到客人分享不同的心聲:例如「一吃零食便停不下來」、「特別是晚上,總覺得需要慰藉勞碌一天的自己,邊看電視邊吃甜食」以及「心情不好時會吃炸物,工作壓力大會吃甜食,感覺只有吃東西才能夠紓壓」等。這些通常都伴隨著體重未能達標、反復無常的困擾,甚至怪責自己意志力不足,無法「忍口」,因而對改善飲食習慣感到乏力。
當我們感到壓力、焦慮或低落時,往往會不自覺地轉向食物尋求慰藉,特別是甜食、高脂或濃味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能促使大腦釋放帶來快樂的荷爾蒙,例如多巴胺和安多酚。然而,長期依賴食物紓壓,可能會影響健康,並使人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
情緒性飲食(Emotional Eating)是指因情緒變化而進食,而非生理的飢餓感。食物不僅是身體的燃料,更承載著許多情感意義 — 可能是童年的回憶、節慶的儀式感,或是社交活動的重要元素。然而,如果長期以低營養價值的食物來應對壓力與負面情緒,對需要管理體重或面對疾病的飲食要求時,這種情況的確容易造成掙扎,甚至陷入兩難局面,對身心健康不利。
情緒性飲食雖未被正式定義為醫學上的疾病,但若發現自己長期依賴食物來應對壓力或負面情緒,並對健康構成負面影響時,便值得深入探究背後的原因。若需要專業協助,可向臨床心理學家或註冊輔導員諮詢,或請教註冊營養師,以尋找最適合個人的飲食方式。透過理解並接納自己與食物的關係,學習聆聽身體的需要,便能逐步建立更健康的飲食習慣。健康飲食不僅關乎身體,更關乎心理與生活品質,逐步調整心態與習慣,便能重拾對健康的掌控權。
查詢電話:3188 9994|WhatsApp:9769 2502
線上預約登記:按此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社區營養服務
陳瑋嘉
澳洲註冊營養師/認可名冊營養師/香港營養師協會正式會員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