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抗癌有法 >  標靶藥加化療 腺肺癌存活率逾兩年

標靶藥加化療 腺肺癌存活率逾兩年

terencechan
編輯: terencechan
日期: 2011-12-12


















標靶藥加化療 腺肺癌存活率逾兩年








肺癌是香港的頭號癌症殺手,令人聞之變色,不過近年癌症治療的突破,有望扭轉這個劣勢。




現時,醫學界知道肺癌可被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其中「非小細胞肺癌」之下再細分為「腺癌」、「鱗癌」和「大細胞癌」,以「腺癌」的個案最多,佔肺癌整體個案約40%,而且在亞洲非吸煙女性中較常見。




肺腺癌的另一特點是早期病徵並不明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招國榮醫生指出:「由於腺癌腫瘤多長於肺部周邊,所以即使腫瘤體積不小,也不會做成明顯病徵,往往待肺葉已長出多顆腫瘤,影響肺功能時,患者才求診,但大多已屆晚期,令治療難度增加。」




化療無突破 標靶藥成新希望

不少肺癌患者到了晚期才確診,所以不適宜接受手術,需以化療控制病情。傳統化療很多時令患者身體變得虛弱,帶來嘔吐、脫髮、白血球減少及容易受感染等副作用,嚴重妨礙正常生活。但是化療只在三成患者產生療效,令腫瘤縮小,讓患者存活多約9個月;即使副作用較少的新式化療,也僅將治療反應率增加至四成,讓患者存活多約1年。總括而言,化療技術的發展並無重大突破。




標靶藥物的出現突破了上述的治療困局。招國榮醫生表示,現時治療肺癌除了化療之外,還可配合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標靶藥物一同使用。有大型臨床研究顯示,亞洲肺癌患者接受抗血管生成標靶藥「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加化療的混合治療後,反應率可提升至近5成,患者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提升至兩年以上。


抗血管生成標靶藥的治療機理是透過抑制腫瘤附近血管網的形成,斷絕血液輸送養份給腫瘤的途徑,令癌細胞逐漸凋亡。當不正常、紊亂的癌細胞血管網被抑制後,正常血管更能帶動化療藥進入癌細胞,加強對付癌細胞的效力。抗血管生成的標靶藥對非鱗狀細胞癌(包括腺癌)特別有效;鑑於亞洲人所患的肺癌多是腺癌,因此這項治療特別適用於亞洲患者身上。



藥物無資助 望政府能引入

在現時的肺癌治療上,公立醫院仍未將貝伐株單抗正式列入可用藥物範圍,病人需要轉投私家醫生才能接受治療。招國榮醫生指,公立醫院資源有限,未必足以資助所有新藥,但仍希望有關當局,能為治療選擇有限的肺癌患者,引進更多新一代藥物(如貝伐株單抗),並將它納入藥物名冊之中,讓更多病人可自費選擇,從而受惠於標靶治療的效益。




好動肺癌長者 治療後可打Golf

過往晚期肺癌患者的壽命是以月計的,但因為治療的突破,延長了患者的存活期。例如一名75歲的男病人,兩年前確診患肺癌第四期,兩邊肺部也滿佈癌細胞,並有肺積水以致出現咳嗽及氣促等不適。病人最初接受化療但無效,於是加入標靶藥物貝伐株單抗,結果反應理想,癌腫明顯縮細外,肺積水情況也得到改善。




招國榮醫生稱,不少癌症病人因藥物的副作用,致使身體虛弱、易疲倦及怕受感染,而不敢離開家門,這是極不理想的情況。正常生活對病人很重要,像上文提及的患者很喜歡運動,但最初連行幾級樓梯也會喘氣。接受治療後,則可以如常打高爾夫球及享受人生。使用標靶藥物的好處就是在於副作用少,能讓病人維持較佳的生活質素。而且,標靶藥可以延長用藥時間,增加控制及穩定病情的機會,患者壽命可以比以往的同類個案延長。




813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