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住醫學進步,再有抗癌藥物誕生!中大醫學院領導的跨國團隊,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證實內地研發的新一代KRAS-G12C抑制劑D3S-001,在治療多種因KRAS-G12C基因突變而引起的實體腫瘤上,展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安全性及克服抗藥性的效能,為KRAS-G12C基因突變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
KRAS基因突變是多種實體腫瘤(如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胰臟癌)的常見致癌因素。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科研轉化及創業)及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領導來自南韓、澳洲、美國、中國內地及香港的跨國團隊,就D3S-001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胰臟癌進行一期臨床研究,分為兩個階段。
分別為「劑量遞增階段(Phase 1a)」:42名帶有KRAS-G12C基因突變的晚期實體腫瘤患者參與,接受D3S-001每日一次口服治療,劑量範圍為50mg至900mg,以測試D3S-001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最佳劑量;以及「劑量擴展階段(Phase 1b)」,即20名曾接受過KRAS-G12C抑制劑治療但病情惡化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並接受D3S-001治療,以評估D3S-001的療效。
研究結果發現,D3S-001整體安全性良好,參與研究患者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和腹瀉,但程度僅為輕至中度。數據顯示接受每日一次口服600毫克以下的劑量,血漿中的藥物濃度已足以完全抑制KRAS-G12C突變蛋白。
至於曾接受過KRAS抑制劑的患者中,D3S-001的整體客觀緩解率為30%;疾病控制率則為80%,顯示D3S-001對耐藥患者仍有一定效果。
部分腦轉移患者經治療後,腦內腫瘤縮小或病情趨穩定。另外,團隊通過血液檢測發現,患者如果在治療後的KRAS-G12C的突變等位基因頻率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消失,治療效果比其他患者更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