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情緒管理 >  外遊災難後遺症

外遊災難後遺症

May Chan
編輯: May Chan
日期: 2012-04-10

港人愛好旅遊,世界各地都不乏港人的足跡。但正因為港人喜愛到世界各地旅遊,所以當各地發生天災人禍,常常有港人置身其中。如早前的「歌詩達協和號」郵輪在意大利擱淺,就有22人是來自香港。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

早前菲律賓發生的六點七級地震,香港入境處亦有收到港人的求助個案。本人十分僥倖,月前與朋友到菲律賓馬拉帕斯加潛水觀鯊,在地震發生前已回港,逃過一劫。

如不幸遇上這些災難,即使身體上沒有受到傷害,精神上亦難免受到很大壓力,有機會患上「急性應激障礙」或「創傷後壓力症」。很多人對這兩個病症有誤解,甚至有些缺乏經驗的醫生把「急性應激障礙」誤診為「創傷後壓力症」。其實這兩個病無論在診斷或治理上都有天壤之別。

即時發病的「急性應激障礙」
「急性應激障礙」是指在受到嚴重的精神打擊後(如郵輪擱淺、地震),倖存者在受刺激後的即時發病。患者會表現出強烈的恐懼和自主神經系統亢奮症狀,如心動急速、震顫、出汗、面色潮紅等。

初期被稱為「茫然」階段,以注意力狹窄、意識清晰度下降為特點,患者對外界的刺激沒有反應。隨後,患者可能出現精神上的多種變化,包括激動、憤怒、恐懼、焦慮、抑鬱和絕望等,部份患者甚至不能回憶該災難性事件的發生經過。

「創傷後壓力症」的三類特徵
相反,「創傷後壓力症」的病徵不會在災難發生後即時出現,而會在數周、甚至數月後才發病。

創傷後壓力症有三類特徵:第一是病人會有不安及緊張等情緒反應,情感會變得退縮疏離。

其二是事件會不斷在病人腦海回閃,如不停回想或發惡夢。

第三是出現逃避行為,例如避開事發的地點,亦拒絕提及創傷事件及有關事情。患者亦可能會出現其他情緒問題,如抑鬱、絕望、急躁及易怒等。

災難後的情緒處理
「急性應激障礙」的症狀是短暫的,往往在48小時內開始減輕,患者都能不藥而癒。相反,如沒有適當的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病徵可以持續數年以上,嚴重的患者在性格上會有重大改變。

治療創傷後壓力症要多管齊下,包括藥物、心理治療及輔導,擊退創傷後壓力症對患者在情緒和日常生活上的困擾。

不是每個經歷災難的人,都會患上「急性應激障礙」或「創傷後壓力症」。遇到災難,難免會感到不安。但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迴避事件的行為,並不能消除事件對精神及情緒的影響。

反而接納及正面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多與人分享傾談,避免孤立自己,才是紓緩情緒的正確態度。如有親友遇上災難後回港,應多加關懷及支持,協助他們渡過難關。

7332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