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50歲婦大便有血被誤診痔瘡及腸易激 原來是潰瘍性結腸炎作崇!

50歲婦大便有血被誤診痔瘡及腸易激 原來是潰瘍性結腸炎作崇!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1-08-04

現年57歲的陳女士(化名)從事文職工作,在2014年發現大便有血,照腸後發現腸的周邊有少許發炎,後來發展至內急,但都「屙唔出」,先後被誤診為痔瘡及腸易激,幾經轉折終被確診為潰痬性結腸炎(UC),最初感到晴天霹靂,既無奈又無助,更怕增加了家人的負擔。

腸

她其後接受治療約兩星期後,病情有所好轉,血便及內急情況消失了,至2018年第一次復發,翌年第二次復發,並比之前更為嚴重,除了不斷肚瀉,更發高燒。

醫生發現陳女士發炎的地方有10厘米,腸道數個患處都幾乎穿腸,醫生起初使用類固醇治療,惟效果並不理想,醫生遂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惟費用高昂,政府亦只資助首3針費用。雖然使用生物製劑後,病情已有改善,但陳女士亦坦言對藥費負擔感到吃力。

甚麼是潰瘍性結腸炎?

究竟甚麼是潰瘍性結腸炎?又有甚麼致病成因?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委員、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梁偉強稱,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特點是反覆發作。從1985到2014年,本港的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上升了16倍,原因或可能跟與都市化的生活及西化飲食模式有關,估計香港目前約有3,000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30年激增16倍

梁偉強解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炎症部位可呈現連續性,常見病徵如大便帶血、黏液;腹瀉、腹痛;發燒等,或可引發貧血、毒性巨結腸症或腸癌等併發症。

部份潰瘍性結腸炎根據患病的時間,會出現慢性持續惡化的情形。梁表示,臨床上會以「Mayo Score」劃分4個級別的嚴重性,並有機會出現不同的併發症,幾乎近一半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一生中需要住院一次或以上,當中24%曾住院患者於1年內需2次或以上住院;罹患大腸癌風險或增加2.4至5.7倍等。

治療

如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至於治療方面,梁偉強稱,治療方案有很多種,會因應個別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病情嚴重度不同,藥物治療亦有分別,例如抗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手術等。

以生物製劑為例,新型藥物生物製劑有效達致黏膜癒合,以達到較好的長遠預後結果,可抗腫瘤壞死因子、抗黏附治療及抗白介素,惟治療費較為昂貴。

目前,用作「急性誘導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生物製劑已被納入藥物名冊的「專用藥物」,在特定臨床應用下經專科醫生特別授權使用的藥物,患者必須患有嚴重活性潰瘍性結腸炎,在特定的臨床應用下處方,將收取標準費用,但只包含一個多月的療程,惟部分患者需較長的療程。

至於「維持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生物製劑則被納入藥物名冊「自費藥物」,需要使用這些藥物而有能力負擔費用的病人須自費購買。有一些患者會因長期經濟負擔,對維持治療卻步。

病人組織香港結長友會呼籲,現時部份生物製劑治療雖被納入安全網,惟患者必須符合既定臨床條件及通過嚴格資產審查,才能獲批資助,期望有更多資助計劃或降低資助門檻,呼籲相關基金會可為需要這些藥物而經濟上有困難的病人提供安全網。

2610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