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運動食療 >  紅酒可防癌?拆解飲酒錯誤4個迷思

紅酒可防癌?拆解飲酒錯誤4個迷思

Zoe Lai
編輯: Zoe Lai
日期: 2018-12-12

無論是歡度佳節,還是需要借酒消愁,喝酒已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不少人卻以為喝酒只傷肝不致癌!人們對飲酒普遍存在4大迷思,你又是否這樣想?

按「>」轉下頁

錯誤迷思1: 飲紅酒可以防癌?

用於製作紅酒的葡萄,內含一種植物二級化合物白藜蘆醇,曾被指有防癌的功效,但研究發現跟防癌並沒有關係。

香港防癌會調查最新顯示,在過去3個月有飲酒的受訪者中,4成半曾暴飲。雖然近70%人知道飲酒傷肝,知道酒會增加患癌風險的人卻不足三成。

香港防癌會指,儘管每日只飲一杯啤酒,已足以增加患癌風險,年輕女性飲酒更會增加患乳癌風險。



按「>」轉下頁

錯誤迷思2: 酒後面紅 =「酒氣」快散不傷身?

體內的醛脫氫酶2 負責代謝乙醇,容易酒後面紅的人,醛脫氫酶2 活躍程度通常較低,令乙醛積聚引致面紅;故飲酒易面紅者,更不應飲酒。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醫生解釋,人體有機制代謝酒精,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會將酒精內的乙醇轉化為致癌物乙醛(acetaldehyde)。乙醛會損壞細胞脫氧核糖核酸(DNA),令細胞發生異變致癌。

研究發現,東亞人的基因令ADH異常活躍,加快將酒精轉為致癌物,通常帶有這種基因的人 ,患胰臟癌的風險較高 。

廖醫生說:「身體原本還有另一種酶,稱為醛脫氫酶 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ALDH2),它將乙醛轉化為無毒物質,可惜 35-45%東亞人(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人)的基因令體內的 ALDH2 存在缺陷,未能將乙醛轉化為無毒物質,令乙醛積存,增加患上食道癌和頭頸癌的風險。」



按「>」轉下頁

錯誤迷思3:先吃芝士或牛油才飲酒可減風險?

先吃芝士、牛油或其他食物,只會延緩酒精進入血液的速度,並不會阻止或減少酒精吸收,無助減低患癌風險。相反,由於推遲醉酒過程,反而令人越飲越多,增加對身體的損害。

《港人飲酒習慣和防癌意識調查》結果發現,近7成受訪者首次飲酒年齡為20歲或以下,27% 受訪者在過去3個月每星期有飲酒,當中以啤酒最多,為86%,其次為紅、白酒,飲用率為66%。

過去3個月有飲酒的受訪者中,45%曾暴飲(經常一次過飲至少5罐啤酒、5 杯餐酒或 5 shot 20 毫升的烈酒),平均每月暴飲2次,當中以18-40歲受訪者的暴飲比率最高,達35%。

按「>」轉下頁

錯誤迷思4:戒酒後,患癌風險不會減低?

廖醫生指出,戒酒後,因飲酒而患癌風險可隨即降低。以咽喉癌為例,戒酒人士每年平均可減低患咽喉癌的風險達2%。

不過,廖醫生強調,就算飲酒人士立即停止飲酒,患癌風險也非立即降低,需要長時間才能降至與未曾飲酒人士看齊,他呼籲港人應及早戒酒。

「酒精並沒有 『安全』的飲用水平,飲酒人士應考慮減少飲酒甚至戒酒,沒有飲酒習慣的人士則不應開始飲酒。年輕女性更應正視飲酒與乳癌的風險。若於社交場合難以拒絕,可以考慮以無酒精的啤酒或雞尾酒代替。」



按「>」轉下頁

喝酒增加患6種癌症的機會

大部分港人只知道酒精與肝癌有關,但其實酒精增加患6種癌症的風險,包括口腔及咽喉癌、食道癌、乳癌、胃癌、肝癌和大腸癌。廖醫生指,就算每日飲一杯以下啤酒,也會增加患癌風險。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酒精增加血液中雌激素水平,增加乳癌風險,對年輕女性的影響尤為嚴重。有研究顯示,喝酒患良性乳腺疾病風險較無飲酒的女性高。

每週飲酒次數患良性乳腺疾病風險高:
1-257%
3-53.01倍
6-75.5倍


根據一項為期 15 年的研究,患良性乳腺疾病增加乳癌風險56%。

按「>」轉下頁

酒精濃度較低的啤酒 亦會致癌

調查發現,不足30%受訪者知道飲酒與患癌風險有關,更只有2%認為飲酒會增加乳癌風險。

40%受訪者認為,愈年輕開始訓練酒量,身體愈能適應,並減低飲酒致癌的風險。兩成人認為飲酒精含量少的酒(如啤酒)會增加患癌機會,更有人覺得只有持續地「暴飲」才會增加患癌風險。

廖醫生強調,不論哪種酒精飲品,即使酒精濃度較低的啤酒亦會致癌,酒精的濃度和飲用份量,與增加的患癌風險成正比。

Text_Zoe

417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