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身體檢查 | 半年一次驗身 大減肝癌風險

編輯: Chanel Chan
日期: 2019-11-27
提起肝癌,不少人會聯想起酗酒和夜睡等不良生活習慣,但其實在香港,乙型肝炎才是導致肝癌的主要成因。及早控制乙肝,能大大減低患上肝癌的風險。因此香港肝癌基金會呼籲乙肝患者,每半年應接受一次檢查。
早期無病徵 確診多達晚期
![]() | 根據醫管局2009年的數字顯示,肝癌是本港第3大癌症殺手,每年奪走接近1,500條寶貴生命。由於肝臟神經線較少,患病初期病者不會感覺到痛楚;當一些普遍為人所熟悉的肝病病徵如眼黃、右上腹疼痛等出現時,病情往往已達嚴重階段。肝癌基金會主席潘冬平教授(左圖)表示:肝腫瘤的生長速度十分快,體積在3個月內可增長一倍。 |
母嬰感染傳乙肝
![]() | 基金會董事局成員勞偉祥醫生(左圖)指出,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經由血液和體液傳播。在香港,高達90%的乙型肝炎是經由母嬰接觸所感染。因此,若母親或兄弟姊妹確診乙型肝炎,必須提高警覺,及早驗身,以確定是否也是乙肝帶病毒者。與此同時也要避免血液接觸,例如避免與人共用剃刀、指甲鉗等利器,或使用未經妥善消毒的器具穿耳、針灸和紋身等。 |
每半做一次身體檢查
潘教授續稱,一個全面的乙型肝炎檢查需包括驗血和照超聲波,好讓醫生評估肝臟的情況。檢查項目應有以下幾種:測試項目 | 測試目的 | |
血液測試 |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 | 測試病毒量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 測試病毒活躍情況 | |
肝酵素(ALT) | 測試肝臟發炎情況 | |
肝癌測試 | 超聲波(Ultrasound) | 肝臟造影,測試硬化情況和腫瘤 |
甲胎蛋白(AFP) | 肝癌指標 | |
其他 | 肝臟纖維素描(FibroScan) | 測試肝硬化情況 |
2219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