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醫學新知 >  腦退化|中大研究揭腸道微生態失衡是柏金遜病非常早期的風險因素

腦退化|中大研究揭腸道微生態失衡是柏金遜病非常早期的風險因素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3-07-11

中大研究揭腸道微生態失衡是柏金遜病非常早期的風險因素

柏金遜病是全球第二常見的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及早介入可減輕病徵對患者的影響。「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RBD)為柏金遜病先兆期常見的病徵,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RBD患者及其直系親屬會出現與柏金遜病患者類似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他們腸道內促進健康的細菌減少,促進炎症和破壞腸道屏障功能的細菌增多。

柏金遜病

為了解「微生物—腸道—腦軸」與柏金遜病發病機制的關係,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聯同微生物學系、腦神經科、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外科學系、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及德國卡塞爾Paracelsus-Elena醫院柏金遜和運動障礙中心,合共招募441人參與研究,包括健康人士、RBD患者的直系親屬、RBD患者和早期柏金遜病患者參與研究。

是次研究結果發現RBD患者及其直系親屬的腸道會出現與柏金遜病患者類似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主要表現為有健康促進作用的細菌(如普拉梭菌和羅斯氏菌)減少,和促進炎症及破壞腸道屏障功能的細菌(如柯林斯氏菌和艾克曼氏菌)增多。而這些菌群變化不能完全被柏金遜病和RBD患者的便秘症狀及服用相關藥物所解釋。

「腸道細菌的改變可以影響腸道以至腦部健康,柏金遜病患者腸道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壞,導致微生物的某些代謝產物和促炎因子更容易進入腸道內的神經系統,觸發腸道神經系統乃至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突觸核蛋白沉積,繼而引發神經細胞死亡,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有機會是引致柏金遜病發病的關鍵因素。」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黃蓓教授解釋說。

微生物標記可區分有柏金遜病先兆的患者

經進一步分析後,研究團隊發現12個微生物標記物可有效將RBD患者與健康人士區分,日後有望透過機器學習模型進行篩檢,以辨別特異性的腸道微生物特徵,找到患有RBD和處於柏金遜病先兆期的個案,及早介入以減低他們演變成柏金遜病的機會。

柏金遜病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認為,通過「微生物—腸道—腦軸」,腸道微生態可以影響及支配各種生理情況,例如睡眠、情緒、記憶力和認知能力等。

他相信:「今次跨學科研究進一步確定在柏金遜病發病、甚至是其先兆期的RBD出現前,患者經已有腸道微生態失衡。通過調整腸道微生物的方法,例如益生菌和益生元等,有機會可及早干預、預防或治療柏金遜及其他腦退化疾病。 」

研究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307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