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醫學新知 >  培植肝臟類器官 港大醫學院發現膽道閉塞新發病機制

培植肝臟類器官 港大醫學院發現膽道閉塞新發病機制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0-11-18

膽道閉塞是新生嬰兒時期最嚴重的先天性畸形疾病之一,其整個肝臟的內外膽管系統會因為纖維化發炎的摧毀而受阻塞,若不及時治療,最終將發展成肝衰竭。在過去五十年,與治療相關的研究卻停滯不前。港大醫學院發表最新研究指出,與海外及內地合作發現膽道閉塞(biliary atresia)的新發病機制,相信將為診斷及治療策略提供創新發展方向,有助大幅改善治療效果。

膽道閉塞是極嚴重的新生嬰兒肝膽疾病,至今病因未明,而且無法治癒。膽道閉塞於亞洲特別常見,香港及中國內地的發病率分別為每一萬名新生嬰兒就有1.2人及2人患上。手術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方法,但效果欠佳。兒童病患在接受俗稱「葛西手術」的肝門空腸吻合手術後,只有六至七成病人可在某程度上恢復排出膽汁,而這些存活下來的兒童,大部分仍需面對包括膽管炎、肝衰竭、門脈高壓等長期併發症。

研究團隊利用類器官培植技術,在培植皿(體外)模擬真實(體內)器官環境,研發出嶄新的人類膽道閉塞肝臟類器官技術,並成功培植出肝臟類器官,發現膽道閉塞的肝臟類器官呈現生長阻滯、結構形態異常、細胞組織紊亂(例如細胞頂-底極性逆轉)等特徵。

在膽道閉塞病人肝臟活體組織樣本中,發現到膽管周圍存在β-澱粉樣蛋白沉積,屬全球首次。團隊最後將β-澱粉樣蛋白加入對照組的肝臟類器官後,亦發現能導致膽道閉塞特異性細胞形態的產生,而β-澱粉樣蛋白是阿茲海默症及大腦澱粉樣血管病的主要病理特徵。

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總監譚廣亨教授解釋,膽道閉塞目前仍是不可治癒的疾病,而是次研究首次發現β-澱粉樣蛋白沉積是膽道閉塞發病原因及病情惡化的關鍵因素。

相比現時利用外科手術治療病情嚴重的兒童,他認為:「全新而基於β-澱粉樣蛋白病理機制的治療策略,不但能有助於及早診斷,從而達至疾病預防或早期治療;其次能識別出對傳統治療方法反應欠佳的兒童,從而進行其他更積極或新的治療;再者,亦能試用抑制β-澱粉樣蛋白的藥物,以治療膽道閉塞及改善治療效果。是項獨特『以病人為基礎』的肝臟類器官研究,結合了科研力量與臨床需要,有利日後研發更安全、精準及有效的嶄新診斷及治療模式。」

Text:Fion



6445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