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賭方法 | 怎樣介定病態賭博?專家: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可幫助戒掉賭癮

當我們說一個人有「賭癮」的時候,也許是我們觀察到他有一些特徵,讓我們覺得他的賭博行為已屬「上癮」性質,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在理解認知行為治療如何幫助戒掉「賭癮」之前,我們先要了解我們常說的「賭癮」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當我們說一個人有「賭癮」的時候,也許是我們觀察到他有一些特徵,讓我們覺得他的賭博行為已屬「上癮」性質,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在理解認知行為治療如何幫助戒掉「賭癮」之前,我們先要了解我們常說的「賭癮」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所以,當我們說別人有「賭癮」時,其實可初步參考DSM內對「賭博失調」的各項準則,看看跟對方的賭博狀態有多類似,再視乎情況尋求專業的評估及心理治療。
從最基本的角度出發,認知行為治療學派認為我們持續賭博甚至沉迷賭博是對賭博有不理性的認知及「賭徒心態」 (Battersby, Oakes, Tolchard, Forbes & Pols, 2008) 。例如有些沉迷賭博人士易在不經意的情況下選擇性地忽略自己輸錢欠債的經驗,只著重自己贏錢的經驗,這是其中一種常見的「賭徒心態」—「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有些賭博人士在解釋自己為何會輸錢時,則往往會向外歸因,較少著重內部因素,例如自己下注時是否較為衝動等等。這亦是另一種常見的「賭徒心態」—「外在歸因」(External attribution) 。在前線工作中,有時亦會遇上有賭博人士認為自己能用某些特殊方法,如找孩童填彩票等就能增加勝算。這種其實亦是一種名為「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 的賭徒迷思。
加拿大心理學家Ladouceur (2004)指出其他常見的迷思包括:「輸到一定程度就會翻身」、「有感覺就會贏了」以及賭博的結果可計算出來或有跡可循。其實,賭徒迷思還有很多種,在此暫不能逐一說明。
認知介入而言,運用「思想記錄」(Thought record) 以達至認知重建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是其中一個常用的介入方法。讓求助者學會使用「思想記錄」記錄及識別自己在什麼狀態下參與賭博 (例如外在環境、觸發事件等) 、當下的情緒、當下湧現的想法、並記錄當下的賭博行為,再協助他們辦認自己的不理性賭博認知及重評觸發賭博的想法是否合理、有沒有足夠証據支持、有沒有矛盾的地方等,最後再建構一個較為現實的想法以取替舊有想法。
在行為介入方面,其中一個過程可以是與求助者共同識別有什麼不同的事物會觸發到他們的賭博衝動(例如馬經、球賽廣告、賽馬會標誌等),並把這些觸發點分作不同強弱級別,協助求助者學習不同的方法讓自己能循序漸進地暴露於這些觸發點之中,繼而慢慢減少這些觸發點對求助者的影響 (Bergeron, Giroux, Chrétien & Bouchard, 2022) 。
總而言之,認知行為治療於處理賭博問題上會集結認知介入及行為介入,亦會深入理解求助者的思想及行為模式,制定適合的治療方向。文中未能一一深究過程中所有會用到的手法,如有需要者,可與專業的輔導人員再作進一理解。
參考資料:
Battersby, M., Oakes, J., Tolchard, B., Forbes, A., & Pols, R. (2008).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Problem Gamblers. In In the Pursuit of Winning (pp. 179-197). Boston, MA: Springer US.
Bergeron, P. Y., Giroux, I., Chrétien, M., & Bouchard, S. (2022). Exposure therapy for gambling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urrent Addiction Reports, 9, 179-194. You can find this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Current Addiction Reports with the DOI: 10.1007/s40429-022-00428-5.
Grant, J. E., & Potenza, M. N. (Eds.). (2004). Pathological gambling: A clinical guide to treatment.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Inc.
Ladouceur, R. (2004). Gambling: The Hidden Addiction.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9(8), 501–503. https://doi.org/10.1177/070674370404900801
Reilly, C. & Smith, N. (2013). ncrg_wpdsm5_may20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ncrg.org/sites/default/files/uploads/docs/white_papers/ncrg_wpdsm5_may2013.pdf
Sharpe, L., & Tarrier, N. (1993). Towards a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ory of problem gambling.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2(3), 407–412. doi.org/10.1192/bjp.162.3.407.
(編按:香港戒賭熱線為183 4633)
撰文:嚴廷玲
嚴廷玲小姐 (Ms Augusta Yim) 為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服務總監。現時主力管理由政府資助的戒賭輔導中心、處理及督導相關個案、制定預防賭博失調的心理教育公眾服務及為不同機構提供心理教育活動。除以上工作外,嚴小姐亦曾任教不同的大專或文憑課程及擔任學士課程畢業論文及實習的督導工作,包括職場輔導、成癮輔導、壓力管理、人際關係與溝通等課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