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MBTI人格 | E人比 I人更有優勢?心理學家:透過了解個性顯示系統認識自我、優化溝通

MBTI人格 | E人比 I人更有優勢?心理學家:透過了解個性顯示系統認識自我、優化溝通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
香港心理學會支部
日期: 2025-07-16

MBTI人格-個性顯示系統-認識自我-優化溝通-輔導心理學家

在充滿文明的社會環境中,人類大多渴望以非暴力的方式解決衝突,以獲得穩定的身心狀態。然而,在實際情況中,溝通中包含許多不同的重要元素,這些元素決定了是否能有效達成期待的結果。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溝通者的個性類型。作為 MBTI® 的認證施測師,筆者想簡單分享如何透過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個性類型來優化溝通。

MBTI® 是什麼?

如果你在 Google 搜尋「MBTI® 是什麼」,你會發現一些結果聲稱 MBTI® 是偽科學,並指出其信度(validity)不足。但實際上,MBTI® 是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的簡稱,其基礎理論——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是由著名的瑞士精神病醫生卡爾·榮格(Carl Jung)於 1921 年提出。隨後,美國學者凱瑟琳·布里格斯(Katherine Briggs)和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花了超過 20 年的時間建立問題庫並完善 MBTI 系統。這一系統一直受到許多學者的研究,並被不同的從業者用來幫助人們了解個人和團隊的類型,以提升生活品質。

MBTI人格-個性顯示系統-認識自我-優化溝通-輔導心理學家

MBTI® 中有指什麼類型的人會比較有優勢嗎?

MBTI® 與其他個性測驗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將人以類型(Type)而非特質(Trait)分類。然而,這種分類方式並不意味著一個人只能擁有一種極性類型。事實上,每個人天生都有其思考和處事的慣性。透過了解這些慣性,我們可以得出每個人天然的個性類型,並明白現存類型的限制及其轉變的可能性和方法。

在基礎的 MBTI® 中,個性被分為四個導向,並以八種類型呈現:

  1. 能量傳遞導向:外向型 [Extroversion (E)](傾向從多變的環境中吸收能量)VS 內向型 [Introversion (I)](傾向從反思專注中獲得能量)
  2. 提取資訊導向:實感型 [Sensing (S)](傾向提取實務性可觸及的資訊)VS 直覺型 [Intuition (N)](傾向提取概念性大環境的資訊)
  3. 做決定方式導向:思想型 [Thinking (T)](傾向以邏輯思考客觀分析做決定)VS 價值型 [Feeling (F)](傾向以人為本做出具同理心的決定)
  4. 面對外在環境取向:判斷型 [Judging (J)](傾向主動有條理地管理外在環境)VS 感知型 [Perceiving (P)](傾向被動地以開放態度經驗外在環境)

雖然這些分類是簡化的,但我們不難看到每種表現方式在社會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並不是某一方有絕對的優勢。在筆者修讀相關課程時,導師明確指出,MBTI® 是一個以優勢為本的個性顯示系統,並不存在最強或最弱的類型,只有人們是否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天生個性所帶來的長處與限制。

MBTI人格-個性顯示系統-認識自我-優化溝通-輔導心理學家

如果人們能認識這些,就能在溝通和生活的不同範疇中帶來巨大的益處。例如,假如一個 E 型人了解自己的能量取向,他便能認識到自己在多變的環境中具有較大的生存優勢;相反地,在單一且要求高度自省的環境中,他可能會感到受到限制,無法充分發揮自己,反之亦然。

同時,因為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限制或工作環境的需求,有些人的天生類型可能會被壓抑,進而被環境訓練成另一類型的自我。即便如此,了解這部分自我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限制,能提升當事人的自我接納和身心健康。

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字數所限,以上所述僅是四個導向的簡介,並未詳述它們合起來所形成的 16 種人格的意義及其對溝通模式的具體影響。可見,MBTI® 是一套精密且複雜的以優勢為本的個性評鑑工具,重點在於提升個人的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了解,認識自身和他人的限制,從而提升處事能力、社交能力、解難能力及衝突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因此,MBTI® 的評估工具被廣泛應用於許多不同層面,包括婚姻輔導、職場團隊建立、衝突調解及職業導向等。如果讀者有興趣全面了解自己的個性類型,可以尋找並約見受過正式專業訓練的 MBTI® 認證施測師進行相關評估。

 

輔導心理學家鍾艷紅撰文:輔導心理學家鍾艷紅小姐 (Ms. Sylvia Chung)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主席(2022-2024)、註冊輔導心理學家、6A 品格教育導師、PEERS®青少 年社交訓練認証導師、於臨床督導服務機構(澳洲)通過評估之臨床督導、MBTI ®認證施測師,同時是一孩之母。 過去 曾任職於多間社福及教育機構進行輔導、培訓特殊學習需要學童及其家長和教師等相關工作,亦 曾於大學內任教授心理學概論、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學、質性研究等課程及參與不同範疇的研 究工作。現於一所國際學校-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中學部)內任職,協助提升學童的精神健康及為他 們提供適切的情緒支援服務。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