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過勞死|怎麼知道自己過勞?中醫拆解過勞症狀及常見調治方法

過勞死|怎麼知道自己過勞?中醫拆解過勞症狀及常見調治方法

邱宇鋒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5-07-09

不少打工仔都會經常抱怨「返工辛苦」、「經常加班」、「壓力很大」、「很難達成指標」等,如果這些只是工友之間茶餘飯後的純粹發泄和抱怨,倒無傷大雅,有時宣泄出來更可能是件好事。不過如果當事人不僅是在發泄,而是真的經常感覺壓力沉重得讓人透不過氣,常常感到精疲力竭,心力交瘁,甚至萌生無助的絕望感,就絕對不可以忽視,可不要把「過勞死」當作玩笑。勞累去到這種程度,無論對身體抑或精神都會真的造成傷害。

如何知道自己過勞?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過勞死」,這是個認真的課題。當一個人極度疲累,身心耗竭,是可以致命的!其致命的方式,通常第一種是自殺,當事人往往處於嚴重抑鬱無助的境地,認為只有自行了斷結束生命這個唯一的選項才可以擺脫現狀,並把這種信念付諸實踐。第二種是猝死,多數是由於突發性的心臟病或腦溢血,令腦部發生不可逆轉的破壞而失去生命。

新人工作壓力大?調查揭逾8成職場新人不想上班 近6成欲辭職

過勞死的特點是當事人往往經歷長時間的極端勞累,這通常不是因大量消耗體力而造成的身體疲勞,更多是指由於長期工時過長導致嚴重睡眠不足,或者是因職場欺凌、工作量過多或過少、私隱受到嚴重侵害等而造成的慢性精神疲勞,再加上當事人的個人體質因素,會影響其性格、應對壓力的反應等。環境、自身等多種因素可以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令當事人的身心狀況愈來愈差。

中醫是如何理解過勞帶來的影響呢?體力的消耗會傷氣,易致乏力、體力不支。精神的消耗會傷血、損精,這個「血」不作「血液」來解釋,耗血也不是指失血、貧血,而應該解作精神情緒的狀況欠佳。勞神傷血,會導致難集中精神、健忘、睏倦、頭暈、耳鳴、提不起勁、憂鬱等,育齡期女士可出現行經延遲、月經血量變少等。在五臟的層面,腎精與肝血的不足,會導致肝失疏泄,以致肝鬱不舒,繼而干擾脾胃運化,飲食營養無法正常消化吸收,使氣血生化不足。血虛亦會導致心神不寧,影響睡眠以及清醒時的心智狀態,心血不足的人容易心慌心悸、易驚恐、神不守舍、難入睡、易醒、多夢等。

過勞症狀有哪些?

當過度勞累到達出現臨床徵狀的時候,就需要好好關注。在過勞的初期,精血不足,缺乏休息,除了會令人感到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無法集中精神、健忘、判斷和反應力下降,也有機會出現頭暈(虛浮感)、耳鳴等症狀。中醫認為精血的虧虛易生內熱,以致陰虛火旺,患者可以出現心煩、牙肉腫、口乾、生痱滋、多夢等陰虛火旺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能夠好好休息一段時間,避免繼續過勞,通常可有效改善失調。中醫治療一般會從補益肝腎、滋養精血方面入手,常用方藥如四物湯、六味地黃丸、枸杞子、龍眼肉、桑寄生等。而在養心安神方面,改善心神不寧者的常用方藥包括酸棗仁湯、天王補心丹、甘麥大棗湯等。

進一步的勞累,精血虧損到一定程度,或受本身五臟強弱有別的體質因素影響,便會影響五臟中的肝臟和脾臟,形成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肝鬱不舒會出現胸悶、呼吸不暢、腋下兩脅脹痛、胃氣脹、情緒鬱鬱寡歡等,育齡期女性會出現月經血塊增多、痛經,男性會出現陽痿、性欲減退等性功能障礙。肝鬱犯脾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瀉等消化系統的症狀。順帶一提,有些出現在皮膚上的問題,例如慢性濕疹、年輕人頭髮逐漸稀疏以致大量脫髮,中醫辨證可以屬於肝鬱脾虛,與慢性的精神壓力有關,不去正視會令問題惡化。中藥調治方面的策略是疏肝理氣健脾,常用方藥如逍遙散、參苓白朮散、扁豆、白朮、枳殼等。

過勞如何恢復?

在此時如果過勞持續,身體的失調可從津液、精血的耗損,惡化到氣血兩虧,再進一步達到「陰損及陽」,形成陰陽俱虛的狀態。這裡所說的陽虛並不只是感到寒冷、怕凍、手腳冰冷的意思,而是指整個生命力的下降。達到陽虛的境地,做事情常缺乏動力提不起勁,甚至連平常愛做的事情都會失去興趣,體力及精神皆不支,情緒低落,精神恍惚,心態愈來愈負面,愈來愈退縮,充滿無力感,以現在的理解為進入抑鬱的狀態。中醫調治方面如果當事人去到這個程度,不能單純理解為肝鬱而只用疏肝的辦法,必須陰陽並補、調神,如可配合左歸丸、右歸丸、歸脾湯等,再加上心理建設。

若陰陽兩虛繼續沒有改善跡象,當事人或會萌生絕望感,整個人變得愈來愈消極,處於嚴重抑鬱的狀態,感到孤立無援,甚至有強烈的信念覺得只有一死才可以了結現狀,甚至有自殺的計劃和嘗試。以中醫的見解這是處於陰陽耗竭的狀態,甚至影響到生存的意志,去到這種境況就絕不能掉以輕心,首要保護當事人,要進行跨專業的合作。中藥、針灸等中醫治療手段的應用主要是益氣養血、補脾腎、調神。

陰陽兩虛的另一個轉歸,是陰陽隔拒,最終陰陽離絕,這是不少猝死肇事者的狀態。臨床上有機會表現為突然的血壓飆升或強烈的心律不整,都可以突然危及生命,萬一不幸發生只能及時搶救,但最好是防微杜漸,避免狀況惡化至如斯境地。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