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咳嗽種類|熱咳、寒咳、燥咳、帶痰咳嗽等應如何分辨及處理?

咳嗽種類|熱咳、寒咳、燥咳、帶痰咳嗽等應如何分辨及處理?

徐澤昌博士
註冊中醫師
日期: 2024-01-05

坊間流傳很多不同的止咳食療,有人試過十分見效,也有人試完後不但沒有好轉,反而使咳嗽更加嚴重。為什麼?這是因為咳嗽最少可以分為兩大類、七種証型。兩大類包括外感和內傷,七種証型包括風寒、風熱、風燥、痰濕蘊肺、痰熱鬱肺、肝火犯肺和肺陰虧虛。其中含有風字的咳嗽屬於外感咳嗽,其餘的是內傷咳嗽。另一方面,咳嗽在各種証型之間也可以相互轉化和相互兼夾,若自行服用食療,而不懂辨証,則容易出現「藥不對証」的情況,而加重病情。如外感咳嗽以內傷咳嗽的方法去治,更容易出現「閉門留寇」之弊。所以,「病向淺中醫」,食療只供參考。若真的出現咳嗽,在服用食療前可先咨詢註冊中醫師;如服用食療後沒有好轉,請立即向註冊中醫師求醫。

以下介紹不同類型的咳嗽和其適合的食療,請注意食療只供參考,如服用後咳嗽並沒有好轉,請立即向註冊中醫師求醫,切勿延醫。

外感咳嗽可分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風燥咳嗽

外感咳嗽種類|風寒咳嗽

素體陽虛,風邪入體寒化,或因感受風寒之邪,風寒襲肺,形成咳嗽。表現為咳嗽聲重,氣急,惡寒較重,發熱輕,鼻塞、流清涕,頭痛,汗少或沒有汗出,痰稀薄色白。食療方面,以姜糖蘇葉飲。生姜二片切絲,紅糖適量,蘇葉三錢碾碎,加開水溫浸,代茶飲用,有散風寒止咳的作用。

外感咳嗽種類|風熱咳嗽

體質陽熱旺盛,風邪入體熱化,或感受風熱之邪,風熱襲肺,形成風熱咳嗽。表現為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痰黃黏稠,喉燥咽痛、口渴、頭痛、身熱汗出。食療方面,可以用金銀花四錢焗綠茶飲用,疏風散熱止咳,紓緩不適。

食譜食療

外感咳嗽種類|風燥咳嗽

特別容易發生在初秋季節,夏天餘熱加上燥邪襲肺,咽喉、鼻腔特別覺得乾燥,咳的時候痰少,或痰黏難咯,咳嗽連聲作嗆,不斷飲水都十分口乾,初起時常伴有鼻塞、頭痛等症狀。食療方面,可以桑葉二錢,杏仁二錢,梨皮三錢,沙參三錢,淅貝三錢煲水,加少許冰糖,煎水代茶飲,可以清肺止咳。

內傷咳嗽可分為痰濕蘊肺痰熱鬱肺肝火犯肺肺陰虧虛

內傷咳嗽種類|痰濕蘊肺咳嗽

常食生冷、凍飲,或素體脾虛,令脾臟運化水濕能力下降,以致痰濕出現,存在肺部,咳嗽反覆發作,中醫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口中經常會有黏滯感覺,早上經常有痰吐出來,進食甘甜油膩食物加重,痰多為白、灰色,當痰咳出來後,咳嗽可以暫時緩解。食療方面,陳皮一錢,杏仁二錢,老絲瓜煲水,能夠健脾燥濕,理氣化痰。

內傷咳嗽種類|痰熱鬱肺咳嗽

痰濕在身體內化熱或由風熱咳嗽演變而成,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色黃,質黏稠厚,或帶有熱腥味,並常伴有身熱、面赤等症狀。食療方面,可以用羅漢果數個,掰碎,開水浸泡,代茶飲用,可以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並能滑腸通便,也適用於咽痛、便秘。

內傷咳嗽種類|肝火犯肺咳嗽

肝火旺盛,耗灼傷陰,出現氣逆陣陣作咳、咳時面赤、痰黃量少、質黏難咯、胸脇疼痛、心煩、口苦、目赤,甚至咯血等情況。中醫來說,肝屬木,肺屬金,此乃「木火刑金」之証。情緒波動時特別容易出現,壓力大、憤怒時,咳嗽可隨之而加重。食療方面,可以杏仁三錢,菊花三錢,加清水煎煮後放入茶杯中,溫浸片刻,加冰糖適量代茶飲用,可以清肺瀉肝,化痰止咳。

粥

內傷咳嗽種類|肺陰虧虛咳嗽

咳聲低微,咽喉乾癢,以乾咳為主、痰少黏白、或聲音嘶啞、口乾咽燥、神疲。食療方面,麥冬四錢、梗米適量煮粥,可以滋陰潤肺,健脾益氣。

臨床上還有一種氣虛咳嗽証,表現為咳嗽聲低無力,氣短,痰多清稀,神疲,畏風,自汗,治以補益肺氣,化痰寧嗽。可以黨參一兩,北蓍一兩,煲雞服用。

中醫

咳嗽可以是一獨立的病証,又是肺系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以上的食療大部分只適合單純性的咳嗽(如急慢性支氣管炎、部分支氣管擴張症、慢性咽炎等引起的咳嗽),如因他病導致的咳嗽,如肺癰(肺膿腫、化膿性肺炎等)、肺痿(肺纖維化、肺硬變等)、肺癆(肺結核)、肺癌等而出現咳嗽者,則食療未必適合,兼有力有不逮之弊。中醫把咳嗽的証型分辨得十分仔細,針對不同的類型的咳嗽,中醫會有不同的治法,如果食療是對証的,對舒緩咳嗽的是有幫助的;但如果食療並不對証,不但對咳嗽沒有幫助,反而還會加重病情,久咳可以導致哮喘的形成,不得不提防。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身體的五臟六腑陰陽失去平衝,都可以影響肺臟,使「肺氣上逆」,令人咳嗽。咳嗽的病位雖然在肺,但治療上絕不能單純以治肺去治療咳嗽,還需辨別導致「肺氣上逆」的各種原因、牽涉的臟腑、有沒有兼夾其他症狀,還需考慮其他的誘因,如飲食、情緒、作息、環境因素等。中醫師所開出的每一條處方、每一味藥,背後藏有深奧的學問,是經過深思熟慮,掌握病人的體質和疾病的情況,辨証和辨病相結合,才能開出一條為病人度身訂做的處方。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14694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