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股疼痛綜合症(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在臨床上很常見,病人多表現為前膝痛。由於此症好發於經常跑步的年青運動員及女性,臨床上亦稱跑者膝。
要了解髕股疼痛綜合症,首先向大家簡述膝關節的解剖,膝關節是由股骨、脛骨、髕骨(俗稱膝蓋)組成。膝蓋主要由兩種關節構成:股脛關節及髕股關節,而本病的病位為後者的髕股關節。髕骨置於股關節內外髁間溝之中,髕骨的後方及股骨髁均被軟骨所覆蓋。當膝蓋彎曲或伸直時,髕骨在股骨內外髁間溝的凹槽內上下移動,扮演滑輪的角色。當髕骨在股骨內外髁間溝內滑行的軌跡異常時,便會出現髕股疼痛綜合症。
1)勞損
過度運動,頻繁屈伸膝關節是誘發本病的主因,突然增加運動量及強度,例如跑步、上樓梯、踩單車均會增加髕股關節的負荷。
2)髕骨無法於正確軌道內運行
當髕骨因某些原因下產生偏移時,不能在股骨內外髁間溝的凹槽內上下移動,致髕骨偏移的一側軟骨面與股骨軟骨面的磨蝕。有三種因素致髕骨無法於正確軌道內運行:
第一:股四頭肌肌力減弱位於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肌腱包裹住髕骨並附著於脛骨粗隆,由髕骨延伸至脛骨粗隆的韌帶,稱為髕韌帶(quadriceps tendon),該結構在屈伸膝關節時有隱定髕骨的作用。若附著於髕骨內側的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 不夠強壯,致股四頭肌內外側肌力不平衡,附著於髕骨外側的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 相對較強,這肌力的不平衡拉動髕骨向外偏移,導致髕骨外側的軟骨面在膝關節屈伸的動作中反覆受到磨蝕以致病人感到膝蓋疼痛及不適。
第二:骼脛束過度緊繃
除了股四頭肌直接附著於髕骨,從而影響到髕骨的位置,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肌肉就是骼脛束(iliotibial band) 了。在解剖圖中可見髕骨兩側有韌帶附著,外側稱為髕骨外側支持帶(lateral retinaculum),內側稱為髕骨內側支持帶(medial retinaculum),緊繃的支持帶會影響到髕骨的正確位置,位於大腿外側骼脛束附著於髕骨外側支持帶。換言之,緊繃的骼脛束會及髕骨外側支持帶會造成髕骨往外的拉扯力增強,導致髕骨外移。臨床上,以髕骨向外移位較常見,相反,髕骨向內移位較罕見。另外,緊繃的膕繩肌及腓腸肌亦會使髕骨與股骨後方的壓力增加。
第三:下肢骨骼生物力學異常
一些下肢骨骼結構的異常(膝過伸,膝外翻,膝內翻,q角增加,扁平足,高跟足),亦會導致髕骨偏移,無法在正常軌道滑移。
PFPS屬中醫學痹證範疇,其病因病機是由於人體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腠理空虛,衛陽不固,感受風寒濕邪而致筋脈痹阻,氣血不暢,即成痹證。
中醫治療本病的原則為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臨床上醫者會在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股四頭肌、骼脛束、髕骨支持帶、髕韌帶、膕繩肌、腓腸肌)尋找觸痛點、肌肉條索狀、結節處,並配合膝關節周圍的傳統穴位(梁丘、外膝眼、犢鼻、陰陵泉、陽陵泉)以毫針針刺方式進行治療。同時運用推拿手法去放鬆局部肌群,改善軟組織的張力狀態,恢復肌肉彈性。有需要時也可服食中藥和中藥外敷,多管齊下。
當疼痛緩解後,醫師會按病人的情況給予不同建議以保護膝關節,預防覆發。
若病人的股四頭肌及臀中肌肌力較弱時,可加強股四頭肌的抬腳及臀中肌的鍛練,以強化髕骨周圍的隱定度,並配合股四頭肌的伸展。建議鍛鍊以無痛及避免反覆屈伸膝關節為原則。
若病人骼脛束、股四頭肌、膕繩肌、腓腸肌緊繃,可適當伸展它們。
若病人有扁平足及高跟足問題,可以咨詢足病診療師訂做矯型鞋墊。
游泳對膝關節沒有壓力負擔,很適合膝痛的病人。
不懂游泳的病人亦可以考慮室內腳踏車,既能訓練肌肉的力量又不傷膝。但要注意調整高度至以坐下來向前踩踏板時,腳尖剛好碰觸地面為宜,在這坐椅高度膝關節的屈曲角度減少,可避免磨損膝蓋。
資料提供:王愷喬醫師
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深水埗區)、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