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經常「濁親」不容忽視!吸入性肺炎你要知

經常「濁親」不容忽視!吸入性肺炎你要知

仁濟醫院
-
日期: 2020-10-24

小時候,父母經常提醒我:「不要邊吃飯邊說話!」頑皮的我最愛唱反調,結果不是將食物噴出,就是被水「濁親」而咳得滿面通紅,非常難受。其實「濁親」你我都時有發生,特別在吃得急和吃得不專心的時候。但是,如果你專心不說話、細口慢慢吃仍時常「濁親」,那你的身體有可能響起「吞嚥困難」的警號。但在認識「吞嚥困難」之前,更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是「正常吞嚥」。

你能告訴我怎樣「吞口水」嗎?大部分人都只能做但難言,看似一個短而簡單的動作卻是極為複雜。「正常吞嚥」分為三個階段:

口腔期:舌頭將在口腔內的食物經牙齒咀嚼和與唾液混和後弄成食糰,並將食糰由口 腔的前方送往後方。
咽喉期:吞嚥反射會令軟顎(吊鐘)往後移,分隔口腔和鼻腔,不讓食物進入鼻腔;聲帶閉合,喉部上移,不讓食物進入氣管,而經咽喉進入食道;
食道期:食物經由食道慢慢推往胃部。
簡單而言,「正常吞嚥」依靠肌肉和神經之間的協調,一旦其中一方出錯,便有可能導致「吞嚥困難」。

言語治療師為患者進行口肌評估。(上圖)

除了中風、柏金遜症、癌症、認知障礙症等常見成因外,其實隨著年齡增長,各種器官的功能日漸退化,肌肉力量和耐力減弱、嗅覺和味覺也會減退、部分神經亦會衰退甚至壞死等,都有增加誤吸(落錯格)的風險。另外,因長期病患而需服用的藥物也有可能帶有令口水分泌減少的副作用,加上牙齒逐漸鬆脫,使咀嚼和濕潤食物變得困難。比較常見的其中一個「吞嚥困難」症狀便是咳嗽(濁親),這是身體一個保護氣管的防衛機制,當有外物如食物或口水跌入氣管,正常情況會引致咳嗽從而清除外物,但當氣管的感覺衰退,長者未能察覺到有外物誤進氣管,繼而在沒有咳嗽的反應下讓外物進入肺部,形成「隱性誤吸」,加上長者普遍口腔衛生欠佳、營養不良以及免疫力下降,都會讓積聚於肺部的外物有機會滋生細菌,導致吸入性肺炎,情況嚴重可致死亡。

言語治療師為患者進行吞嚥評估。(上圖)

當醫生懷疑患者有吞嚥困難時,會轉介言語治療師進行臨床評估及診斷,治療師將患者的病歷和評估結果整合,並考慮客觀環境等因素,繼而提供合適的治療、訓練及建議如:

- 調整進食姿勢和使用的餐具、改變食物的質地和流質的稠度等方法來提高進食時的效率和安全。

- 為合適的患者安排訓練如:口部肌肉訓練、口腔感知訓練、吞嚥電療法等方法來提升患者的吞嚥能力。

- 最後,保持口腔衛生也非常重要,如能在進食後刷牙或漱口,減低口腔滋生細菌的機會,便能降低因誤吸含菌的口腔分泌物以引致的吸入性肺炎。

言語治療師替患者進行口肌訓練。(上圖)

由於每個患者的情況和需要也各有不同,以上建議也未必適用於所有個案。如有疑問,請向言語治療師查詢。

References

Hardy, E., & Robinson, N. M. (2012). Swallowing disorders treatment manual. TX, Austin: PRO-ED, Incorporated.

Logemann, J. A. (1998).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swallowing disorders. TX, Austin: PRO-ED, Incorporated.

Seikel, J. A., King, D. W., & Drumright, D. G. (2009). Anatomy and physiology for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SC, Florence: Cengage Learning, Incorporated.

作者簡介:

馮承駿

言語治療師

42656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