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抑鬱症 | 焦慮症等精神科藥物易上癮?副作用嚴重?專科醫生破解7個服藥迷思

抑鬱症 | 焦慮症等精神科藥物易上癮?副作用嚴重?專科醫生破解7個服藥迷思

沈君豪
精神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2-09-07

抑鬱症-焦慮症-精神科藥物易上癮-副作用-依賴

抑鬱症和焦慮症等常見情緒病或需配合藥物治療,提到藥物不少人會問:服用精神科藥物會失眠?有嚴重副作用?產生依賴性?與其道聽途說,不如先了解一般人對服藥有什麼誤解,一同拆解這些迷思的真假。

甚麼是精神病?

精神病是一種腦部的疾病,一般是由於腦細胞出現病變引致腦傳遞物質失調。雖然心病還須心藥醫,但治療精神病除了可進行心理治療,藥物有助修復腦細胞受損的情況以及平衡腦傳遞物質失調的現象,因此需視乎病情和發病原因配合藥物治療,以及一些非入侵性的腦部治療例如腦電盪治療以及腦磁激治療等。

有部分人士不願接受治療可能擔心別人會輕看他們或被孤立,但你並不孤單,政府於2015年公布的《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本港約有100萬人出現焦慮、抑鬱等精神問題,情緒及精神問題並不罕見。除了害怕被標籤,有些患者擔心藥物上癮和副作用而抗拒服藥。

精神科藥物的7大迷思

抑鬱症-焦慮症-精神科藥物易上癮-副作用-依賴

迷思1:精神科藥物具副作用

精神科藥物副作用出現的情況一般都比較溫和,亦有不少人完全不會感受到藥物的副作用。一般副作用為腸胃不適(例如食慾不振、作悶、飽滯、肚瀉)和容易疲勞,當出現副作用應與醫生商討,判斷副作用是否於可接受範圍內。一般出現時間較短暫,會在數星期內漸漸消退,如持續一段時間或無法忍受,屆時醫生或安排轉藥或停藥。

迷思2:長期服用藥物會上癮

用於治療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精神科藥物,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SSRIs) 等藥物並不會造成上癮或倚賴。但如果突然停止用藥,可能會出現斷藥反應而產生的不適症狀。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醫生會建議隨時間推移減少劑量。

此外,倘若有成癮的個人或家族史應與醫生商討,因為若長期服用屬於短暫性的抗焦慮藥物如鎮靜劑等,就有機會導致倚賴或上癮等問題。

抑鬱症-焦慮症-精神科藥物易上癮-副作用-依賴

迷思3:能自行到藥方配藥

精神科藥物的種類云云,當中部分是政府管制的藥物,任何未經醫生處方而擁有或售賣均屬違法。不過,部分人士仍然會因為失眠、經常疲勞或情緒低落便自行到藥房購買安眠藥,甚至抗抑鬱劑等精神科藥物,這是十分危險的行為,因為失眠或易疲勞有機會是生理上的疾病所致而非單一的精神健康問題,例如腦神經系統毛病,心血管疾病或是荷爾蒙分泌失調等,亦可是其他藥物的副作用,甚至是多樣原因所造成的現象,因此必須經醫生斷症,排除其他可能性,找出核心原因,治療根本的問題。

迷思4:藥物無效

有一些研究主張抗抑鬱藥物的成效是來自安慰劑效果(病人接受無效的治療,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但《時代雜誌》曾報道一項使用新興成長混合模式的研究,發現服用抗抑鬱藥的表現比服用安慰劑好,不過患者是必須經醫生診斷後才可服藥。

治療精神病除了服用藥物,也可能須配合心理輔導等非藥物治療方法,雙管齊下。

迷思5:藥物會改變性格

部分人誤以為服用精神科藥物會改變性格和行為,但藥物本身並不會改變自身的性格、個人興趣、目標等等。

迷思6:需要終身服藥

服藥時間會視乎患者的病情而調節,一般情況下,初發病情建議服用九個月至一年不等。醫生會視乎情況調節劑量及服用時間,毋須擔心需要終身服藥。但切勿自行減藥並對醫生隱瞞,因會令醫生對治療成效誤解,因而對患者的病情產生錯誤理解及不適當地替病人調教藥物,後果可大可小。除此之外,亦記緊要遵照食藥時間。

抑鬱症-焦慮症-精神科藥物易上癮-副作用-依賴

迷思7:康復後仍要服藥

服藥時間的長短視乎病情及復發次數,當出現第二次或更多次病發後,便需要更長時間的藥物治療。而康復後會有一段鞏固期,讓大腦分泌平衡鞏固。

不過即使康復也應定期覆診,以了解患者的康復進度,及早提供協助。如果風險評估低而病情穩定,則可以減少覆診次數。

服藥的注意事項

求診時,建議患者告知醫生詳細的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藥物,以減少藥物間的不良反應。而在服藥期間,同時需要有良好的生活規律、思想模式、抗壓技巧、睡眠衛生、均衡飲食、恆常運動、關係鞏固、建立興趣以及擴闊社交等。

8370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