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脊醫眼中的柔道安全嗎?

脊醫眼中的柔道安全嗎?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1-05-10

脊醫眼中的柔道安全嗎?

台中市7歲男童學柔道時,懷疑遭連摔27次,造成顱內出血,瀕臨腦死,事件備受關注,作為脊醫兼柔道教練,有不少病人向我請教,希望了解柔道以及當中的安全性。我在香港柔道界已經20多年,從未見過有像台中男童事件的嚴重事故,亦沒有香港小孩因練習柔道嚴重受傷,甚至在成年人身上也沒發生過,對現行的練習安排及安全性,充滿信心。

學習柔道防身,因日本文化嚴格的教育,學生多半很有禮貌,有很強的服從性,又能強身健體。而專業的課程鋪排,至少要幾個月以上,才學會護身倒法,方能上陣對練。男童上課才第2周,基本功可能都還沒學好,未有風險意識。一開始,由初學的學兄,而不是有教練資格的人,直接過肩摔,未免有點欠缺計劃。我作為一位柔道教練,實在有點摸不着頭腦。

脊醫角度看柔道護身法

柔道練習者一般會花大量時間練習護身法即受身,也就是不會造成重大傷害的安全跌倒方式。受身包括後受身(後滾翻)、横受身(側後滾翻)、前受身(前滾翻),收緊核心肌肉,增加保護能力,讓身體形成孤形,以滾護身倒法,減少身體衝擊力的練習;從低姿勢到高姿勢,緩慢到高速度,學習把身體在任何情況、任何角度著地,以桿杆原埋,物理力學,以大範圍的背闊肌、斜方肌、臀部肌肉等闊而且厚的肌肉,同時着地,以免以細範圍,尤其是關節,骨頭的位置以高壓力着地。

透過不停的重複練習,讓小腦形成條件反射,於任何情況底下,自然使出保護身體。另外,柔道的體能訓練,亦偏重於核心肌肉訓練,以自身肌肉,形成天然保護,確保脊骨,以及內臟,有自身肌肉力量的形成保護。

脊醫王俊華

訓練肌肉 自然反射保護自己

訓練重點當然是頸部肌肉,因為可以在碰撞時減少沖擊和震盪保護頭部。而常見的保護動作就是(Chin-in)收下巴的動作,可以避免向後跌的時候,後腦着地。在動作中參與的肌肉主要包括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斜方肌(Trapezius)、頸闊肌(Platysma)、二腹肌(Digastric muscle)、斜角肌(Scalene Anterior muscle)、提肩胛肌(Levator Scapulae muscle)等。一般柔道教練的訓練方向會透過徒手訓練、阻力訓練或特殊器械訓練,針對頸屈伸的動作,阻力方向包括前後、側向用力,而訓練者應該循序漸進,欲速不達。

香港對柔道安全性的守則

香港柔道教練們需遵守《中國香港柔道總會教練專業守則》,以確保運動安全性及發揮柔道精神。

根據守則1.9 避免傷害他人:教練的首要責任,是確保訓練環境的安全。教練應採取合理措施,避免傷害運動員或其他參與者。對於可預見和難以避免的傷害,應盡量減低所帶來的影響。

根據守則1.15 下放權力及督導下屬:教練向所督導的人員及助理下放權責時,必須考慮下屬所接受的教育、培訓或經驗,並合理預期有關人士具有所需能力,獨立或在某程度的督導下,有效承擔職責,完成任務。

任何運動,都有着自己的風險,搏擊運動,一般都屬於較高風險的運動,在香港而言,在合資格的人士督導下,會比較有保障。

柔道起源百多年前日本

柔道是在1882年由日本人嘉納治五郎,改良自柔術而創立的日本武術,及後被納入奧運會比賽項目之一。柔道目的是將對手以槓桿原理,摔到地上再利用壓制使對方無法移動,或是利用關節技使對手屈服,以最少的力量,達到最大的效果,制服對方的同時,以不令對方受傷的方法,將其制服在地。柔道的哲學教育學亦促進了像桑搏及巴西柔術的發展。

資料來源:香港脊醫學會 香港註冊脊醫、中國香港柔道總會A級教練、國際柔道黑帶三段持有者,脊醫王俊華
 

5062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