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調查:45%心血管病患者沒持續「戒口」 反映低估再病發風險(附醫生心血管病二級預防建議)

調查:45%心血管病患者沒持續「戒口」 反映低估再病發風險(附醫生心血管病二級預防建議)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1-11-05

復康治療有效增加存活率

心血管病是全球首要死因,主要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現年69歲的唐女士向來健康,亦會定期量度血壓、血糖等習慣。於2014年時,發現自己經常頭痛及血壓很高,求診後發現原來心臟有一條血管已有八成被阻塞,隨即接受「通波仔」手術,豈料兩年後因另一條血管阻塞,再次需要接受「通波仔」。

她稱,病發後膽固醇一直超標,需服用降膽固醇藥及降血壓藥,去年的壞膽固醇指數為2.2,今年剛輕微降至為1.9,坦言仍需繼續努力達標(理想壞膽固醇水平為1.4mmol/L)。

早餐健康|營養師推介瘦食暖笠笠健康早餐配搭

此外,唐女士承認自己是「為食之人」,年少時幾乎每日一碗豬油撈飯,而手術後已按照醫生指示戒口,避免吃以豬油或牛油烹調的食物,肉的份量也減少。然而,過了一段時間至早前卻破戒,包括吃即食麵、燒賣等。

治療

43%會於兩年內再病發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陳藝賢醫生稱,「患者一旦心血管病病發,有43%會於兩年內再病發,即使接受手術後也非『一勞永逸』,患者必須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以及改善生活習慣,才可減低再病發風險。」

心臟衰竭症狀、日常照顧及治療

為了解心血管患者的生活習慣、治療依從性及認知,以及對再病發的看法,「心血管病二級預防關注組」於今年6至8月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患者平均在10年前首次病發,但患者和照顧者現時仍不知道三高的理想指標,更有不少患者僅在病發後數個月遵循醫生建議戒口,其後即故態復萌,反映患者低估再病發的風險及忽略預防的重要性。

是次調查成功訪問了551名曾病發的患者和264名照顧者。結果顯示,患者平均在10年前首次病發,43%曾腦中風;28%為冠心病;31%曾接受通波仔或搭橋手術等。

此外,調查發現,7成多患者在病發前有進食三高食物的習慣,即「高糖、高脂、高膽固醇」食物;在病發後6個月回落至約34%;但在過去30日,即現時卻升至47%,反映患者維持健康的意識並不持久。約8%人誤以為完成手術後,再病發機會很低,亦有5%人指再病發時再做手術便可,亦有51%受訪者認為有按時食藥便可,反映患者在二級預防的重要性認知有誤差。

關注組強調,復康治療是部分心血管病二級預防的關鍵,有助減低入院機會,改善生活質素甚至增加存活率等,然而僅有56%受訪者曾參加復康治療,可能已錯過治療及復康黃金期。

復康治療有效增加存活率

陳藝賢醫生以心臟復康治療為例,指有關療程以運動為主,並會教導患者如何自我管理,整個復康過程可分為四期,包括「第一期,患者心臟病發,在住院期間已經開始,大約一星期左右,在物理治療師監察下慢慢做運動,並且教導患者預防再病發;第二期,是一個關鍵,患者出院後再回到醫院日間護理接受復康治療,大約每星期兩至三次,至少12堂,又或者低風險患者可利用社區復康中心、家居遙距方式進行;第三期,病人情況穩定,不用密切監察也可做運動,而醫生、物理治療師會提供適當建議;第四期,需要持之以恆做運動,良好的自我管理。」

1658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