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生活百科 >  《刺針》研究:香港的社會動盪影響精神健康 患抑鬱症人數比五年前高五倍

《刺針》研究:香港的社會動盪影響精神健康 患抑鬱症人數比五年前高五倍

Kelvin Cheng
編輯: Kelvin Cheng
日期: 2020-01-09

香港反送中引起的社會運動,至今已持續七個月,除了身體上受的傷害之外,市民的精神健康也是備受關注的。醫學期刊《The Lancet》(刺針)的一項為期十年的研究發現,此段時間18歲以上患上疑似抑鬱症 [1]的人數比起五年前「佔中運動」前的一般社會狀況多出五倍。

此項研究目標是找出動盪社會對人口精神健康的影響,就香港而言,最為標誌性的社會運動除了近期的反送中運動外,還有五年前的佔中運動。

研究結果顯示,於2019年香港出現持續的社會動盪期間,接受調查的 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當中,每五名就有一名(22%)患有疑似抑鬱症(probable major depression)或懷疑創傷後壓力症(suspected PTSD),研究人員指出,其精神病症的患病率與經歷大型災難、武裝衝突或恐怖襲擊的地區相類似。

研究估計於2019年有多達約11%的成年人口患有疑似抑鬱症,而2009年至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前的基線水平為約2%,2017年為6.5%。與十年前相比,現時患有疑似抑鬱症的成年人口,相當於增加了59萬人,估計當中有30萬人的增幅,可能與2019年的社會動盪有關。

同樣地,於2015年11月(即「佔領中環運動」發生後一年),大約有2%的成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症狀。這人數比例於2019年9月至11月的調查中,上升至近32%,相當於增加了190萬名有創傷後壓力症症狀的成人。

研究人員估計,在2019年社會動盪期間,懷疑創傷後壓力症的患病率大約是13%,即相當於約81萬名成人有懷疑創傷後壓力症。

研究顯示每天使用社交媒體兩小時或以上來關注社會政治新聞和事件的成人,可能有較高風險患上疑似抑鬱症或懷疑創傷後壓力症。不過,家庭的支持可能可以緩衝壓力對精神健康的負面影響,或能有效地減低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共同領導此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梁卓偉教授指出:「香港顯然缺乏足夠資源去面對額外的精神健康服務需求。香港的人均精神科醫生比例只有英國的大約一半,而此前公營醫療門診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最長達64周。我們有需要增加精神健康及社會支援服務的供應,讓有需要的病人可以獲得高質素的服務。」[2]

研究人員表示,是次研究的發現只提供觀察性關聯而非因果關係,並指出是項研究有數個局限。這些局限包括可能低估了香港人口實際上承受的精神健康負擔,因有關的研究未有調查在參與活動人士中佔相當比重的18歲以下年輕人,同時亦未有特意過度抽樣警員去評估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他們亦指出,患上疑似抑鬱症或懷疑創傷後壓力症,可能僅反映對異常事件出現的精神困擾而並非確實的精神疾病。

[1] 由於研究人員使用非臨床診斷用途的問卷作為精神健康的篩查工具,因此他們在抑鬱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前面,分別加上疑似(probable)及懷疑(suspected)這兩個詞彙。

[2] 本引述由作者直接提供,因此文章之中未有相關句子。

資料來源:《The Lancet》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Text:Kelvin

7717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