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太最關心的,是如何幫助她患有抑鬱症的兒子「完全康復」,因她認為,縱然兒子經歷了多年的治療,但覺得兒子的情況始終停滯不前。
她在家屬小組中分享了擔心和憂慮,組員嘗試為她兒子的病情「把把脈」:是否藥物不夾?又有組員嘗試安慰她,抑鬱症的康復實在是條漫長的道路;更有組員直接了當:別妄想有完全康復這回事!
對於藥物的療效、抑鬱症能否完全康復等問題,相信葉太作為一位「資深」的患者家屬,也定必聽過專家分享的講座,讀過不少專門的書籍。但似乎這些專家之言,都未能解決她那份憂心。
我運用小組動力,邀請她談談兒子的近況,讓她從其他同路人的回饋中,看看能否有其他出路。她表示兒子完成大專課程後,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並且有持續進修,又不時約朋友打波吃飯。組員們聽罷紛紛熱烈回應:
「這樣還算未康復?比許多患者好得多了!」
「可能許多沒有患病的,都不及他…」
「他真的有抑鬱嗎?」
「你覺得他哪方面還有問題呢?」
是的,到底葉太認為她的兒子有甚麼問題呢?原來葉太覺得,若已經康復就可以停藥,但兒子始終需要靠藥物控制病情。是醫生覺得他未康復嗎?現實中,她也發現兒子的情緒時好時壞,未能夠像以往般輕鬆、開朗。
面對自己的難題,我們往往缺乏信心,認為自己不能獨力問題,但看到別人有需要時,卻又充滿力量。我不禁莞爾,邀請其他組員為她解疑難:
「藥物能夠維持現況已屬不錯,就算糖尿病、高血壓也需長期服藥呢!」
「是否康復很視乎你怎麼看,不一定100%如以往才算康復的……」
「其實每個人的情緒也會時好時壞,不只抑鬱症患者才會這樣……」
聽罷組員的意見後,見葉太感覺輕鬆了,我再鼓勵她回去問問兒子,到底他是否仍未康復。其後她回來分享,原來兒子跟她說:「媽,其實我的抑鬱症已經康復,不過我仍在努力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我懂得照顧自己,請你放心!」
然後葉太報以一個久違了的笑容,一切盡在不言中。
*為保障個人私隱,當中的人物、背景均根據實況改編 *
205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