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
編輯: May Chan
日期: 2011-01-13
簡介
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通常過一會便會好些。抑鬱症的病人,則會持續而嚴重地低沉鬱悶,感覺好像因在黑房中,呼救無援,感到無助。
病徵
參考美國精神科DSM-IV的診斷標準,若過去兩星期曾出現5種或以上下列病徵,而又對患者的學業、工作或社交構成影響,便可介定為抑鬱症:
- 揮不去的悲傷感。
- 對學業、工作以至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
- 失眠或睡眠過多。
- 疲倦、體能下降。
- 胃口改變。
- 不能集中精神。
- 說話或行為反應遲鈍、過激及脾氣暴躁。
- 感覺自己沒價值,無助無能或罪疚感。
- 自殘或自殺的念頭。
若有1種或以上病徵,雖未算抑鬱症,但也應密切留意。
高危人士和成因
抑鬱症成因複雜,包括遺傳、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認知治療鼻祖Aaron Beck指出抑鬱症患者的困境,在於對自己、處身的世界及將來的想法都很負面。人際關係亦常被視為抑鬱症的源頭。從腦神經科學看,抑鬱症是腦部的疾病:患者腦部有多種神經傳遞物質(Neurotransmitters)出現失衡,導致腦部結構的改變。壓力與抑鬱症之間,亦已證明有密切的生理關係。
抑鬱症在多個國家均有年輕化的趨勢,男女比例約為一比二,約15%患者會嘗試自殺或濫用藥物。根據統計,約有五成自殺身亡的青少年,生前其實患有抑鬱症,但未獲得適當治療。
據多項本地調查,顯示出約三成中學生出現抑鬱病徵。其中一成曾嘗試自殘;4%的受訪者,更表示曾多次進行自殺行為。
預防
病人未必會主動傾訴抑鬱的情緒,家人及朋友若細心觀察,留意病人與抑鬱症關連的行為,為病者盡早提供支援。
治療
- 教育:病者及其家屬應透過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的解釋,從而知道抑鬱症的病因、常見病徵及治療方法。
- 藥物:確診後,特別是病情嚴重者,適當的藥物治療,如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可以很快控制病情。如病人此時服用血清素調節劑,簡稱SSRI,令腦內化學傳遞物質得到平衡,便可減低抑鬱症的病徵。
SSRI的服法多為每日一粒,除了輕微的噁心,及首一星期可能出現緊張或失眠外,嚴重副作用不多,故病者可在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安心服用。
常用的同類藥有Prozac、Cipram、Zoloft、Seroxat及Faverin等,療效大致相若。亦有其他較新藥類,可向醫生查詢。
一般而言,SSRI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把腦部的血清素調節返回正常水平,這段適應期的長短因人而異,約需數月不等。所以患者要耐心等待,按時服用,不能操之過急。到服用6至12個月,這段時間稱之為復發預防期(Relapse Prevention),病人要堅持服用抗抑鬱藥,直到經醫生評估,才可停服。 - 心理:協助抑鬱症病人處理個人情緒,改變思想上的謬誤,從而找出應變的方法。臨床心理學家運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等增加病人的應變能力,使病者更有效地處理各種生活壓力及困擾,增加生活的輕鬆感。
10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