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批判 以慈心接納一切經驗

你曾否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 在犯錯後,反覆數算錯處,難以原諒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 在關係中,因他人無法滿足自己的期待而感到失望,甚至將責任歸咎於對方?
- 在困境中,心中浮現「這不應該發生」的念頭,極力抗拒當下的痛苦與不安?
你曾否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符合外在的標準與期待。久而久之,這些標準內化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使我們習慣以「對錯」、「好壞」來評價每事每物:事情如願時便是「好」的;一旦不如預期,內心的批判聲音便會浮現,認定這些經驗是「壞的」,必須被修正或排除。
這些批判的聲音,雖然可能出於自我保護或追求進步的本能,但若我們總是將自己、他人或處境視為「有問題的」,而又無法即時改變現狀,便容易陷入無止境的自責與不滿,難以如實接納當下,因而活在不安與痛苦之中。
所謂「不加批判」,並非否認問題的存在,而是以慈悲和開放的心,放下預設及評價,如實接納每一份經驗。這樣的態度,讓我們能夠包容自己的不完美,理解他人與現實的局限,不急於改變什麼,而是先學會與當下和平共處,從而減輕內心的掙扎與痛苦。
事實上,當我們放下批判,才能真正看見事物的本質。許多經驗本是中性的,甚至蘊藏著轉化的契機;但一旦被貼上「負面」的標籤,我們便容易忽略其中的潛能與訊息,比如説,活潑好動的孩子,未必是「難教」,他們可能只是充滿能量與好奇心,甚至擁有創造力或運動方面的天賦;一紙突如其來的解僱通知,雖令人沮喪,卻也可能是重新出發、探索新方向的契機;身體的疼痛,也許不是「礙事」,而是提醒我們該停下腳步、好好照顧自己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放下批判,便能以更清明的眼光看待自己與他人,作出更有效和明智的回應。例如,當孩子大哭大鬧時,我們或許貼上「不聽話」、「頑皮」的標籤。但若能靜心觀察,或許會發現小孩只是累了、餓了,或感到不安。當我們理解其背後的需要,便能給予真正對應的支持。同樣地,當我們或他人犯錯時,若能放下批判,便能如實理解錯誤發生的原因,接納箇中的不完美,並看見其成長價值。
要培養不加批判的態度,我們可以:
放下批判,並不是放棄進步和成長,而是選擇一條更慈悲的道路,在接納中找到前行的力量。少一分批判,便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抗拒,便多一分自由。當我們願意如實接納當下,轉化也就悄然發生。
新生精神康復會
臨床心理學家 丘宛鑫
有關新生精神康復會的資訊,請瀏覽:www.nlpra.org.h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