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有所依」系列八:如果...在香港進行認知障礙症普查的話...結果會是?

如果2024年是認知障礙症診斷和治療的新里程碑,那麼2025年便是百花綻放的一年。首先,提供準確率達九成以上的阿茲海默症血液生物指標pTau-217的檢測機構數目,從去年僅一間,增加至現在超過十間化驗所或私家醫院。 另外,清除腦部引致退化的澱粉樣蛋白的最新療法也已經有超過130位病人受惠。
因此,一個存在已久的想法又再浮現出來,就是能否及早辨識有認知問題的長者,並為他們真正及早提供更全面的治療?
306次閱讀
如果2024年是認知障礙症診斷和治療的新里程碑,那麼2025年便是百花綻放的一年。首先,提供準確率達九成以上的阿茲海默症血液生物指標pTau-217的檢測機構數目,從去年僅一間,增加至現在超過十間化驗所或私家醫院。 另外,清除腦部引致退化的澱粉樣蛋白的最新療法也已經有超過130位病人受惠。
因此,一個存在已久的想法又再浮現出來,就是能否及早辨識有認知問題的長者,並為他們真正及早提供更全面的治療?
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先取得相關實際數據並進行模型推算。以下資料是根據本地或權威國際研究所得出的香港長者認知狀況 :
2024年香港60歲以上長者約有240萬人 , 以每1000位長者計算
經進一步檢查結果:
據整體分析,透過分階段檢查流程,能準確識別由阿茲海默症及/或中至嚴重腦小血管病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及認知障礙症患者,整體準確率達85至87%。
當然我們可以為所有長者先進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測試,並為不合格者再做另外兩個測試,但所需的資源會較多,且可能只會找出更多的假陽性,及更多沒有或僅輕微症狀的阿茲海默症。
所以,為有認知症狀的長者作階段性評估和測試,在理論上是可行和有意義的。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