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可防子宮頸癌 點解唔打?

近日聽了不少高官患癌、名人猝死的新聞,加上核輻射洩漏危機,讓港人感歎生命無常之餘,亦開始對嚴重疾病產生高度警覺。相比輻射,病毒和細菌在我們的生活中更加無處不在,對健康的影響亦來得更埋身、直接。如果說注射疫苗便可預防由病毒引起的癌症,,如近年經常談論的子宮頸癌疫苗,你會馬上採取行動嗎?
子宮頸癌由HPV開始
提起子宮頸癌,很多女士的印象,只停留於它奪走了一代樂壇天后梅艷芳的生命,卻不知道原來自己一生中感染到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的機會率,竟高達80%,重複感染以致細胞病變便會導致子宮頸癌。
不過,醫學界已證實子宮頸癌是由HPV引起。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基湘教授指出:「知道一種癌症是由病毒引起,可以說是一個喜訊,因為這代表我們可透過疫苗預防。」
最佳接種年齡
但15歲的受訪者Cathy指:學校不時舉辦健康講座,但從未談及子宮頸癌,自己對此病亦全無概念。然而陳教授指,子宮頸癌疫苗最佳接種年齡是10-14歲,對疫苗的認識不足,令不少少女錯過了最佳接種年齡。
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李大拔教授相信,本港子宮頸癌疫苗注射率相較其它歐美國家低,與港人對疫苗存有不少誤解有關,母親自己未有接種之餘,也未有為女兒及早提供適當的保護。
誤解1:不濫交就不會感染
不少女士誤以為只要不濫交便可免疫,然而HPV和其它性病病毒不同,不濫交者比濫交者受感染的機會低不了多少。只要你有性生活便有機會染上。一但受感染,病毒至少停留體內1-2年。
誤解2:安全套可防止感染
使用安全套亦不足以完全保護女士。陳教授解釋:HPV病毒不單在體液內找到,他們也會依附在皮膚上,如在大腿皮膚上生長,經由性接觸便會傳播。所以安全套不能百份百防止HPV病毒感染。
及早預防 保護達七成
HPV病毒有超過100種,然而70%子宮頸癌是由HPV16、18型病毒引起,因此接種針對這兩個型號的疫苗,對女士已有很不錯的保護。越早接種疫苗,所發揮的保護效用越大;而有性行為之前接種,效果更佳。至於另外的30%,陳教授建議,應透過每年一次的柏士抹片檢查,及早檢測細胞有沒有病變的情況。
左起:受訪者陳太、Cathy、陳基湘教授、李大拔教授
最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便是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和定期接受柏士抹片檢查。
誰有更高的感染風險?
中文大學一項針對香港2604名健康女士的研究:
風險因素 | HPV感染率 |
終生性伴侶數目 <1 2-3 >4 | 5.8% 10.3% 18.8% |
吸煙 NO YES | 6.2% 19.2% |
Text/Ch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