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產後抑鬱可自行痊癒?如何預防?醫生拆解產後抑鬱症常見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產後抑鬱可自行痊癒?如何預防?醫生拆解產後抑鬱症常見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潘錦珊
精神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5-10-22

產後抑鬱可自行痊癒?如何預防?醫生拆解常見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從恩慈的角度看婦女產後情緒問題

迎接新生命既帶來喜悅,也對整個家庭帶來不少改變。婦女產後有機會出現情緒問題,但或許因為未能自行察覺、擔心他人想法或者感到內疚,而對求助感到遲疑。香港專科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醫生會與我們探討婦女常見的產後情緒問題,包括背後的原因和常見的症狀,讓大家明白產後情緒問題困擾的癥結,並提供適應和治療的有效方法。

產後情緒問題的因素

形成產後抑鬱的因素並非因為婦女的個人問題,而是關乎以下種種因素:

產後抑鬱可自行痊癒?如何預防?醫生拆解常見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生理方面:婦女身體內不同的荷爾蒙變化都會影響著情緒。自懷孕期開始,婦女身體的荷爾蒙,包括黃體酮(progesterone)、雌激素(estrogen) 、催乳素(prolactin) 和催產素(oxytocin) 的水平都會改變,從而影響情緒出現焦慮、易哭和較暴躁的情況。

假如婦女曾經歷流產、不育、生產過程困難、產後身體不適(如傷口癒合困難、餵哺母乳困難、嬰兒健康問題)等,都會影響身體的壓力荷爾蒙的水平,從而影響產婦的情緒。

在生理結構上,荷爾蒙水平改變會令產婦的盆骨較為鬆弛,以助嬰兒出生,相關體型的改變亦會形成產婦需要在自我形象上作出適應。

遺傳方面:如果家族有抑鬱症病史,或產婦以往曾經患上抑鬱症,出現產後抑鬱的風險亦會較高。

心理方面:產婦對嬰兒的情感也可能受到個人經歷的影響。例如,經歷過心理創傷會容易形成過分焦慮,害怕失去孩子,或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亦有可能對嬰兒感到情感麻木。

嬰兒因素:母嬰維繫是一個雙向關係。有部分早產、體重過輕或性格比較敏感的嬰兒,可能較容易哭鬧,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接受安撫,從而需要照顧者付出更大的體力和耐性。若果欠缺支援,便容易令照顧者感到憂慮、無助和疲倦。

環境方面:照顧嬰兒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產婦需要一個讓她感到安心和有足夠支援的環境去建立育兒的信心和技巧。如果身邊缺乏有相關經驗的親友協助,產婦便容易感到手足無措和焦慮。另外,與伴侶和家人之間的相處問題、育兒方法的分歧、經濟壓力等都可影響產婦情緒。

身體方面:產婦在坐月時需要有均衡營養,並在安全的空間讓身體休息恢復。假如社會過分期望產婦能迅速修身,回復以往身段,產婦則可能會忽略照顧自己身體的需要。

產後抑鬱常見嗎?

超過一半的婦女會在產後3至4日出現易哭、焦慮和情緒低落的情況,這稱為產後情緒低落(Baby  Blues),與產後身體荷爾蒙水平的改變有關。隨著身體荷爾蒙水平漸漸平衡,生活上作出適當調節,盡量採取健康的生活習慣,如適當作息、飲食均衡、適度散步和接受陽光照射,相關的情緒變化會在約10日內自動緩解。

然而,如果症狀持續超過兩星期,便需要尋求醫生的意見,以評估是否患上產後抑鬱症。

產後抑鬱症是甚麼?

甚麼是產後抑鬱症(Postnatal Depression)?

每100個產後婦女便有10至15人會患上產後抑鬱症。產後抑鬱症的發病時間通常在產後一至兩個月內發生,但也可以在產後數月發生。

產後抑鬱的症狀和一般抑鬱症差不多,可能出現以下部分或所有症狀:

天使綜合症|何雁詩鄭俊弘公開兒子Asher患罕見遺傳病「天使綜合症」 全港僅得60名確診患者

情緒上會表現得容易低落和易哭,可能在某些時段如早上或晚上會更差,情緒也可能會顯得容易暴躁,容易對伴侶、嬰兒和家人發怒。

生活上會感到疲倦乏力,不能享受事物或缺乏興趣,不太享受和嬰兒相處,失去動力,不想見家人和朋友,對照顧嬰兒感到愈來愈吃力。雖然疲倦,但卻難以入睡,心裡可能帶著憂慮,也會很早醒來。胃口會減少,但亦有些人會以進食來得到慰藉。

思想上會變得負面,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不能應付,亦會因為抑鬱情緒而感到內疚,甚至認為事情不會好轉或人生失去意義。除此以外,思想上也會出現過度憂慮的想法,擔心孩子的體重增幅是否達標;擔心嬰兒呼吸、睡眠或奶量,反覆檢查或難以放手;擔心孩子的身體有否出現毛病或罹患重病。

身體會出現焦慮的反應,如感到脈搏急速,呼吸困難。

有些患者也可能擔心自己會傷害孩子,或出現自己離世會對家人和孩子會較好的想法。如果產婦有這樣的想法,便需要儘快尋求緊急專業協助。

在1000位婦女之中,大約有一位會出現產後思覺失調的情況。病徵方面可能出現情緒時而高漲、時而低落的情況,可能出現幻覺(聽到或看到不存在的聲音或物件)、妄想(產生不真實的想法)。如果有這些症狀,便應尋求緊急協助。大部分患者在適當的治療下,都可以完全康復。

產後抑鬱可自行痊癒嗎?

在抑鬱的情況下,患者缺乏動力,難以處理和了解嬰兒的需要,從而影響母嬰維繫和建立親密的感覺。患者也可能因此而責備自己,感到內疚。

每4位患者中,就有1位在孩子一歲時仍然抑鬱,影響患者與伴侶和嬰兒的關係,對小孩的成長和行為都有所影響。

因此,產後抑鬱應及早接受治療,讓抑鬱的情況越短越好,免得病情變得更嚴重。

產後抑鬱症的診斷方法

精神科醫生會透過向患者問診,並且向患者家人了解患者的症狀和了解引致發病的因素。

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可由患者自行填寫,或者由家庭醫生、婦產科醫生、母嬰健康服務作初步篩查和風險評估。若分數偏高或症狀超過兩週,便應尋求精神科服務,作進一步診斷。

產後抑鬱症有甚麼治療方法?

藥物和心理治療都是治療產後抑鬱症的有效方法。藥物治療一般能讓症狀較快獲得舒緩。

假如患者需要餵哺母乳,醫生會選取適合服用的抗抑鬱藥,這類藥物較少在乳汁分泌出現。患者需要至少服用兩星期才能發揮功效,當情況好轉後,仍需持續服藥6個月。

心理治療可以協助患者了解某些想法和行為如何導致抑鬱,從而令患者學習透過改變這些想法,讓抑鬱症狀得以改善。人際關係治療亦可協助患者從人際關係上了解抑鬱症。

患者亦需要注意自我照顧,定時進食,以吸取足夠的營養。另外,需要爭取睡眠和休息的時間,讓家人或朋友幫助患者處理家務和照顧其他孩子。在照顧嬰兒上,可用預先準備的母乳或奶粉,讓家人或朋友替患者餵哺嬰兒。

家人和朋友如何協助患者?

家人需接受產後抑鬱是一種疾病,需要陪伴、耐心聆聽和適當治療方能痊癒,避免純粹建議患者「想開些」、「不要想太多」 或 「順其自然」。

家人可能會為患者感到擔憂,亦有需要考慮如何安排照顧患者和嬰兒,因此需要和醫生建立互信和溝通,從而對治療方案、照顧安排和支援系統作出適合處理。家人也要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需要,嘗試向其他家人和朋友獲得心靈和實際的支持。

父親或祖父母亦有可能在嬰兒出生後覺得抑鬱,如果出現相關症狀,亦需早日尋求醫生的意見和接受適當的治療。

如何預防產後抑鬱症?

在個人因素方面,假如曾經患上抑鬱症,可以與醫生保持聯絡,從而及早發覺復發的徵兆。另外,如果懷孕前需要服用抗抑鬱藥,切勿在沒有醫生指導下停服。每10位婦女中有7位因在懷孕期停藥而令抑鬱症復發。因此,需要向醫生了解懷孕期及餵哺母乳期間繼續服藥的好處和風險。

在生活習慣方面,需要盡量爭取休息的機會,避免過度缺乏睡眠,造成身體的壓力反應。一些讓身體放鬆的活動,如深呼吸練習、瑜伽或在郊外散步都可讓人感到平和安穩。

在社交和環境層面,可以接受朋友和家人的幫助,並且和伴侶一起參加產前預備課程,一起面對產後需要作出的適應。

餵哺母乳所產生的荷爾蒙對減少壓力反應有幫助。然而,若餵哺母乳出現困難也有可能造成壓力。因此,婦女若在餵哺母乳出現困難便需尋求協助,克服相關的問題。

恩慈的角度看待產後情緒抑鬱

產後情緒問題的因素可以來自多個方面,採取理解而不是自責的態度是處理情緒的第一步。情緒患病不代表自己是一個不好的父母,讓我們公開地討論,開放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困擾,尋求協助,才是正確之道。

父母要對自己仁慈,也要以恩慈的角度看待自己和產婦的情緒。恩慈意味著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以正確的方法去回應,向家人、朋友和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自我批評往往會引發身體的壓力反應;相反,能以恩慈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以仁慈、溫柔的聲線,以及溫暖的面部表情,也可以讓自我和他人感到安慰,從而減少身體過度敏感的壓力反應。焦慮和憤怒的情緒往往影響我們的專注點,嘗試將專注集中於身體的感覺和呼吸,留意身邊事物的顏色、形狀和聲音,專注於感受而不作任何批判,負面的情緒便會慢慢過去。

孩子總會長大,也總會有一天懂得以微笑回應我們,與父母一起跨過人生每一個挑戰,共同面對成長每一個階段的喜悅。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