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心談心#8|心臟科常用降膽固醇藥物「害人」?淺淡他汀類藥物的誕生 了解預防冠心病與通波仔後續治療重要一課

最近有一位年約50歲的女士因心臟病求診,她患有心絞痛,並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經檢查後更發現一條冠狀動脈經已阻塞50%。然而這位女士並不希望接受藥物治療,特別是心臟病患者經常獲處方的降膽固醇藥——他汀類藥物。我當然第一時間詢問為何,原來是她曾聽說服用他汀類藥物後會出現副作用,而且需要終生服藥,「成世都斷唔到尾」,最後她竟略帶憤怒表示不知道是誰發明這種「害人」的藥。
73次閱讀
最近有一位年約50歲的女士因心臟病求診,她患有心絞痛,並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經檢查後更發現一條冠狀動脈經已阻塞50%。然而這位女士並不希望接受藥物治療,特別是心臟病患者經常獲處方的降膽固醇藥——他汀類藥物。我當然第一時間詢問為何,原來是她曾聽說服用他汀類藥物後會出現副作用,而且需要終生服藥,「成世都斷唔到尾」,最後她竟略帶憤怒表示不知道是誰發明這種「害人」的藥。
作為一位執業多年的心臟科專科醫生,我處方過的他汀類藥物真的不計其數,而它也是每位心臟科專科醫生的「好拍檔」,尤其對一些常見的心臟病如冠心病、曾做通波仔手術等患者而言,更是他們日常必不可少的「救命藥」。在我為他汀類藥物「平反」前,不妨先帶大家了解一下它的誕生故事。
遠藤章教授(圖片來源:東京農工大學)
大膽假設過後,遠藤章教授於1971年展開了對HMG-CoA還原酶抑制劑的研究。他定下兩年時限,期間研究了約6,000個真菌,直至1973年,他從一種名為「橘青黴菌(Penicillium citrinum Pen-51)」的真菌中,提取出一種活性物質「ML-236B」。幾乎同一時間,英國有製藥公司亦在尋找抗菌劑的過程中,發現與ML-236B相同的物質,並將其命名為「Compactin」。
遠藤章教授的發現可以說是燃點了當時醫學界對降膽固醇藥物的新希望。可惜後續並非一帆風順,歷經多次動物及臨床試驗失敗,更曾被要求終止研發,仍然無阻遠藤章教授堅持在這方面的探索。1979年,他從紅酵母菌中發現了一種比Compactin或更有效的红麴菌素「洛伐他汀(Lovastatin)」。經過8年反覆測試,最終在1987年,全球首款他汀類藥物——洛伐他汀(Lovastatin)正式面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