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肌少症、力弱症如何分辨?物理治療師分享改善方法 助減低失能及跌倒風險

肌少症、力弱症如何分辨?物理治療師分享改善方法 助減低失能及跌倒風險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
-
日期: 2025-09-30

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肌肉量減少」,伴隨著肌力或身體功能下降,屬於肌肉質與量的綜合退化;力弱症(dynapenia)則是「肌力或身體功能下降」,但未達到「肌肉量減少」的階段,屬於肌少症的前期或獨立表現,強調「功能衰退早於肌肉流失」。換言之,力弱症可能僅表現為肌力減弱(如握力下降),而肌少症需同時滿足肌肉量不足與功能衰退。

大多數患者(尤其是長者)會先經歷「肌力下降」(即力弱症階段),然後再惡化為肌肉量減少(即肌少症)。可是,卻有小部份患者可能因急性疾病(例如住院後肌肉快速流失)而直接進入肌少症狀態。因此,及早介入力弱症是預防肌少症的其中一個法門。

怎樣評估「肌少症」和「力弱症」?

肌少症:

  • 肌肉量: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或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測量得出四肢骨骼肌指數低於標準(男性<7 kg/ m2或女性<5.5 kg/ m2為異常)。
  • 肌力:握力檢測異常(男性<28 kg或女性<18 kg)。
  • 體能:步行速度(<1.0 m/s)或五次起坐測試(≥12秒)。


力弱症:
  • 主要評估肌力或身體功能(如握力或五次起坐測試),若握力或五次起坐測試表現低於標準,而肌肉量正常,則視作力弱症。

為何會出現「肌少症」和「力弱症」?

成因:

  • 神經肌肉控制退化(如運動神經元減少)
  • 日常的體能活動不足(如因患病或損傷而長時間臥床)
  • 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
  • 慢性發炎(如骨關節炎或其他系統性發炎症)


高風險族群:
  • 長期臥床或久坐者
  • 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及關節炎患者等)
  • 營養不良的長者


影響與身體訊號:
  • 功能衰退:易疲勞、爬樓梯困難、從椅子起身需用手支撐
  • 風險因子:曾經跌倒、骨折及失能,甚至有抑鬱癥狀

怎樣透過運動預防「肌少症」和「力弱症」?怎樣避免從「力弱症」惡化至「肌少症」?

運動建議:

  • 阻力訓練:每週2至3次,以啞鈴、彈力帶訓練主要肌群(如深蹲、推舉)。
  • 有氧運動:每週累積不少於150分鐘中等強度規律性有氧運動,例如快走及游泳等,藉以提升心肺功能,間接維持整體肌肉耐力。
  • 平衡訓練:太極、單腳站立減少跌倒風險。


避免惡化至肌少症:
  • 營養補充:每日蛋白質攝取2-1.5 g/kg(如雞蛋、乳清蛋白),搭配維生素D(促進肌肉合成)。
  • 定期監測:每年檢測握力、步行速度,發現下降即加強訓練。
  • 慢性病管理:控制血糖、血壓以減少發炎對肌肉的影響。


關鍵:「力弱症」階段是黃金干預期,透過運動與營養可逆轉或延緩惡化。

減低失能及跌倒的健體動作

1 壯肌健骨訓練(增強肌肉力量)

  • 椅子蹲腿:雙手交叉放膊頭,慢慢將身體傾前,雙腿用力站,然後慢慢屈髖坐下。蹲腿10次為1組,做2至3組,增強下肢力量。

  • 水樽肩推舉:雙手各持500ml水樽,打開雙臂成「大力士」狀,水樽在兩邊耳朵水平。向上推舉水樽過頭頂水平,然後慢慢還原「大力士」狀。推舉時,左右腳可輪流伸腿,足跟踏地,以增加活動量。推舉10次為1組,做2至3組,增強上肢力量。

**以上運動,鼓勵長者每星期做2至3次,做完每一組覺得肌肉有疲累感即可,每組之間要有2至3分鐘休息。

2 防跌訓練(改善平衡與協調)

  • 一字腳站立:扶椅背,一字腳站立5至10秒,左右腳交替,各做5次,增強靜態平衡力。

  • 足背屈曲提踵:扶椅背,髖部微屈前傾,雙腳腳尖蹺起,維持2至3秒,還原;然後,小腿用力提腳跟離地,維持2至3秒,還原。重複做10次為1組,做2至3組,增強身體重心控制能力。

**以上運動,鼓勵長者每星期做3至4次,目的是每隔1至2天就挑戰一下自己的平衡力及協調能力。長者可根據體能調整重複次數,確保安全,並鼓勵家人監督下進行。

黃永森博士是一位註冊物理治療師和運動生理學家,擁有物理治療學博士學位,具豐富的體適能培訓及項目管理經驗,多年來積極地參與本地體育運動、健康體適能,以及基層醫療的專上教育和社區服務發展。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