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生物製劑如何為免疫系統疾病治療帶來曙光? 一文了解生物製劑原理、功效及副作用

生物製劑如何為免疫系統疾病治療帶來曙光? 一文了解生物製劑原理、功效及副作用

CancerCare.hk
癌症及生活健康資訊平台
日期: 2025-09-29

生物製劑原理、功效及副作用

近年「生物製劑」這個名字逐漸成為醫療界的熱門關鍵字,應用於免疫系統疾病、癌症、以及各類慢性疾病的生物製劑因不俗的治療效果而獲得關注,為一衆患者燃點了新希望。不過這類藥物較傳統藥物費用高昂,據傳媒報導近年更有不少港人為減省費用,「北上」接受生物製劑治療。

究竟生物製劑是甚麼?接受相關治療前又有哪些注意?

什麼是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Biopharmaceutical)起源於1980年代,定義核心在於其「來源」與「成分」。傳統藥物是透過化學合成方式,將結構簡單的小分子化學原料加工而成,多為口服形式。而生物製劑則是利用活體生物系統(如動物、植物細胞或微生物)結合高端生物科技(如DNA重組技術)製造而成,其主要活性成分是體積較大且結構複雜的蛋白質,不易被腸道吸收,故多以注射或靜脈輸注方式給藥。

至於生物製劑的應用原理是甚麼?隨著醫學界對許多疾病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陸續發現不少疾病與體內特定蛋白質的濃度或活性異常有關,科學家因此設計出相應的生物製劑,精準地鎖定並抑制這些致病物質,從而控制病情。

生物製劑治療改善都市病

生物製劑能夠精準地鎖定引發疾病的源頭,因此在愈來愈多醫療領域取得進展。先說都市人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等,生物製劑皆能發揮理想治療效用。

世界上第一款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生物製劑便是一種名為「基因重組人類胰島素」(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的胰島素針劑。由於糖尿病是因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或功能異常所引致,而透過注射胰島素製劑,將可模擬人體功能,促進體內細胞攝取血液中的葡萄糖,有效幫助患者穩定血糖水平。現時,各類胰島素製劑,例如短效胰島素 Soluble insulin、中效及長效胰島素 Insulin glargine、Insulin detemir等已獲醫療界的廣泛使用。

趾甲變形原因-爛腳-糖尿腳-灰甲-袁靜怡醫生

此外,以往他汀類藥物常作為第一線降膽固醇藥物,而因應患者病情,醫生或會建議配合其他藥物治療,當中包括較新型的生物製劑PCSK9抑制劑。作為突破性的控醇藥物,其原理是令肝臟更有效地處理膽固醇。根據2019 年歐洲心臟病學會 (ESC) 和歐洲動脈粥狀硬化學會 (EAS) 血脂異常管理指南,使用PCSK9抑制劑(如Evolocumab、Alirocumab)可顯著降低LDL-C(壞膽固醇)水平大約60%,配合他汀類藥物及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使用,能夠更有效地降低壞膽固醇水平。

免疫系統病與癌症治療應用

至於在免疫系統疾病範疇的應用,目前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牛皮癬)、強直性脊椎炎及潰瘍性結腸炎等。以銀屑病為例,全港有超過20,000人患有銀屑病,當中三成個案同時患有銀屑病關節炎,患者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及僵硬等情況。而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注射生物製劑可以修復銀屑病關節炎引致的關節受損,有效舒緩患者的關節痛楚;再說困擾衆多香港人的濕疹問題,近年有部分中度至嚴重濕疹的患者接受皮下注射式生物製劑Dupilumab,透過抑壓引致濕疹的發炎細胞因子,有助改善發炎及痕癢症狀。根據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資料,曾有3項涉及2,119名患者的臨床實驗證實,患者在完成連續16周的生物製劑療程後,濕疹症狀有明顯改善。

應用於癌症治療領域,生物製劑則常用於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或提升白血球指數等。例如2004年FDA正式批准世界第一種抑制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的標靶治療藥物——Bevacizumab,便屬於生物製劑,它作為一線治療轉移性的結直腸癌,主要透過抑制腫瘤血管的生長,從而令腫瘤細胞生長減慢;另外,近年較新型的抗 HER2標靶藥物Trastuzumab deruxtecan(Enhertu)也備受關注。相關研究顯示,這種藥物不僅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效果顯著,亦為大批屬於「HER2-Low (HER2低表達)」型的乳癌患者帶來了療效更佳且副作用較少的治療新方向。

生物製劑的副作用及局限性

儘管生物製劑對於醫治病症更具針對性,通常比類固醇等傳統藥物的副作用少,但它並非全無風險。由於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較容易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結膜炎、口腔皰疹等。而部分生物製劑更需要長期使用,胡亂停藥可令病情復發,甚至惡化。

此外,生物製劑藥費相對較高,例如前文提及的濕疹生物製劑每針約需港幣$7,500至$10,000,若每兩星期注射一次,每月藥費約港幣$15,000至$20,000;而抗 HER2標靶藥物Trastuzumab deruxtecan目前仍屬於醫管局自費藥物範疇,每針需近5萬元,對於需要長期使用的患者來説,是頗重的經濟負擔。因此亦有部分人士會在醫生建議下,選擇採用價格較低的生物相似製劑(Biosimilar)——生物製劑的專利權到期後,藥廠必須其公開藥物成分和配方,其他藥廠就能據此生產類似藥物。

無論選擇何種治療方式,必須與醫生進行詳細溝通,充分了解其療效與潛在的不良反應。一旦選用,也應嚴格按照指示完成整個療程和後續的跟進方案,以確保治療的安全與效果。

了解更多癌症及生活健康資訊:www.cancercare.hk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31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