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紓壓方法|壓力讓你忍不住吃零食?揭開情緒性飲食的真相

紓壓方法|壓力讓你忍不住吃零食?揭開情緒性飲食的真相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註冊慈善機構
日期: 2025-05-20

紓壓方法

我們在門診中經常聽到客人分享不同的心聲:例如「一吃零食便停不下來」、「特別是晚上,總覺得需要慰藉勞碌一天的自己,邊看電視邊吃甜食」以及「心情不好時會吃炸物,工作壓力大會吃甜食,感覺只有吃東西才能夠紓壓」等。這些通常都伴隨著體重未能達標、反復無常的困擾,甚至怪責自己意志力不足,無法「忍口」,因而對改善飲食習慣感到乏力。

當我們感到壓力、焦慮或低落時,往往會不自覺地轉向食物尋求慰藉,特別是甜食、高脂或濃味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能促使大腦釋放帶來快樂的荷爾蒙,例如多巴胺和安多酚。然而,長期依賴食物紓壓,可能會影響健康,並使人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

情緒性飲食的影響

情緒性飲食(Emotional Eating)是指因情緒變化而進食,而非生理的飢餓感。食物不僅是身體的燃料,更承載著許多情感意義 — 可能是童年的回憶、節慶的儀式感,或是社交活動的重要元素。然而,如果長期以低營養價值的食物來應對壓力與負面情緒,對需要管理體重或面對疾病的飲食要求時,這種情況的確容易造成掙扎,甚至陷入兩難局面,對身心健康不利。

如何擺脫情緒性飲食

#1 放下自責,識別觸發因素

改變可以從理解自身飲食行為開始,透過觀察自己的飲食習慣,找出其規律與成因。例如,工作壓力大時特別想吃甜食,或疲憊時偏好高脂炸物。在專業人士(如臨床心理學家或註冊營養師)的指導下分析原因和感受,有助避免陷入批判自己的循環。

減壓方法|吸煙與壓力管理:戒煙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

#2 尋找替代方案

食物雖是一種紓壓途徑,但不能成為唯一的選擇,應嘗試探索其他有效紓解壓力或管理情緒的方法,例如:
  • 運動:提升情緒並減少壓力
  • 冥想:紓緩焦慮並增強專注力
  • 寫日記:記錄情緒變化並梳理思緒
  • 與朋友交流:尋求支持與情感連結
在食物選擇方面,也可抱持開放態度,發掘多元化的飲食模式,嘗試探索其他更具營養價值的替代選擇,例如低脂餅乾、急凍水果或無鹽堅果,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能更有效維持身體健康。

#3 培養靜觀飲食 / 正念進食習慣(Mindful Eating)

透過專注於食物的味道、口感與進食節奏,提升對進食後滿足感的敏感度,學習如何正確回應身體的需求,而非單純受情緒驅使。

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服務安排一覽!復活節及清明節假期服務時間及名單(附連結)

重拾飲食的自主權

情緒性飲食雖未被正式定義為醫學上的疾病,但若發現自己長期依賴食物來應對壓力或負面情緒,並對健康構成負面影響時,便值得深入探究背後的原因。若需要專業協助,可向臨床心理學家或註冊輔導員諮詢,或請教註冊營養師,以尋找最適合個人的飲食方式。透過理解並接納自己與食物的關係,學習聆聽身體的需要,便能逐步建立更健康的飲食習慣。健康飲食不僅關乎身體,更關乎心理與生活品質,逐步調整心態與習慣,便能重拾對健康的掌控權。

查詢電話:3188 9994|WhatsApp:9769 2502

線上預約登記:按此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社區營養服務

陳瑋嘉

澳洲註冊營養師/認可名冊營養師/香港營養師協會正式會員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129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