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年大家都習慣了帶飯,不過你的保溫飯壺是好不好用呢?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最新一期《選擇》月刊,測試了15款燜燒壺與保溫飯壺的效能,結果顯示,所有燜燒壺都比保溫飯壺保溫效能更佳,而且售價與質素沒有必然關係。
是次測試對象為8款燜燒壺和7款保温飯壺,測試項目包括保溫效能、實際重量及容量、方便程度及標籤資料。
燜燒壺和保溫飯壺的內外層均採用不銹鋼製造,中間夾層真空,以達致保溫效果。將各樣本注滿約95℃的熱水預熱,再量度盛載熱水6小時、8小時和12小時後的溫度。至於3層的保溫飯壺樣本,由於一般聲稱最上層可載「常温」食物,故除於中下層容器盛載熱水外,亦於上層容器注入4℃冷水,以模擬泡菜、醃漬物等冷盤小食。
測試結果顯示,8款燜燒壺樣本於盛載熱水6小時後,量得的温度由76.4℃至63.6℃,符合歐洲標準(高於62℃)。而8小時及12小時後量得的温度範圍分別由72.3℃至58.6℃,以及由65.6 ℃至48.6℃,反映保温效能隨存放時間而下降。
至於7款保溫飯壺樣本中,5款2層樣本盛載熱水6小時後,有2款的上下層容器量得的水温由49.1℃至40.3℃,低於歐洲標準(高於50℃)。只有1款上下2層容器均高於50℃。
而8小時及12小時後,所有樣本量度的水溫均有所下降,最低更達 29.6℃(12小時)。 最後2款3層的保温飯壺樣本,6小時後,中間及下層水温均高於50℃,但上層水温則由4℃上升至32.6℃至31.2℃,顯示上層容器的温度會隨中下層容器或周圍的熱能傳導而上升。
15款樣本的實際容量全部都與聲稱不符, 所有保溫飯壺的容量均少於聲稱,最少低15.6%,最多達32.1%。至於燜燒壺則有7款的容量少於聲稱2.5%至10%不等;惟有1款燜燒壺量得的容量是比聲稱的容量大。 量得容量比聲稱大的樣本
食物壺容量越大,所用物料或會較多較重。測試計算樣本淨重和容量的比率,7款保温飯壺只獲1.5至3.5分,其間隔物料佔用空間,卻不能盛載食物,較不輕便;而8款燜燒壺則有4至5分。
資料來源:消費者委員會
Text: Kelvi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