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醫學新知 >  中大研究:炎症性腸病流行模式 預計中國馬來西亞發病個案或將迅速增長

中大研究:炎症性腸病流行模式 預計中國馬來西亞發病個案或將迅速增長

Fion
編輯: Fion
日期: 2025-05-06

中大研究:炎症性腸病流行模式 預計中國馬來西亞發病個案或將迅速增長

炎症性腸病是慢性腸道炎症的統稱,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患者的消化道會發炎和潰爛。中大醫學院與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領導國際炎症性腸病專家及學者,完成了一項全球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研究,揭示世界各地可依循四個流行病學階段觀察其地區的炎症性腸病流行情況及演變。

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一個世紀,來自80個地區、超過500項流行病學研究的研究數據,建立了一個基於機械學習模型的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階段分類工具,有助各地政府及早為炎症性腸病所帶來日益增長的醫療負擔規劃對策。

全球炎症性腸病患者人數持續增加

隨著炎症性腸病的新增發病個案在新興國家持續上升,加上發達國家的患病人數不斷增長,炎症性腸病對全球公共衞生造成威脅。

由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Gilaad Kaplan教授及中大醫學院黃秀娟教授領導的21世紀全球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研究(GIVES 21)聯盟,綜合了過去一個世紀來自82個地區共522項炎症性腸病研究數據並進行分析,發現不同地理區域的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差異,提出炎症性腸病的流行病學模式會隨時間出現階段性的分別。

中大研究:炎症性腸病流行模式 預計中國馬來西亞發病個案或將迅速增長

為了進一步探究炎症性腸病在獨立地區及時間點的流行病學趨勢,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機械學習模型工具,可根據流行病學階段對地區進行分類,並繪製出不同階段之間的時空轉變,可讓不同地區獨立預測未來20年的炎症性腸病流行情況。他們亦指出部分地區的患病率將達至平穩期。

日本南韓患病人數處飆升階段

根據有關研究數據顯示,亞洲不同地區的流行病學演變階段存在差異。由於日本和南韓在20世紀後半期經歷快速工業化,兩地的患病率已經超過整體人口的0.1%,正向第三階段進發。而中國和馬來西亞等較遲工業化的地區剛進入第二階段,預計發病率將迅速增長。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麥詠欣醫生表示:「今天,在中國及馬來西亞等新興工業化地區,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隨著這些國家及地區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我們必須優先考慮與之相關的公共衞生及健康措施,提高大眾對炎症性腸病的認識,並投放資源研究致病原因。」

中大裘槎醫學科學教授、MagIC總監及新基石研究學者黃秀娟教授表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炎症性腸病流行情況不斷演變,GIVES 21聯盟正就此進行更深入的流行病學監測研究。我們觀察到這些地區的炎症性腸病流行模式將改變,預計新診斷個案會迅速增加,亟需加強臨床基礎設施和醫護人員,以應對這種複雜而醫療成本極高的疾病。我們計劃針對腸道微生物群、飲食和環境因素進行研究,尋找預防炎症性腸病的策略,減低發病率。」 是次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發表。

Text:Fion

84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