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中醫治理常見女性疾病 | 從肝論治(甲狀腺、乳房、子宮疾病)之異病同治

中醫治理常見女性疾病 | 從肝論治(甲狀腺、乳房、子宮疾病)之異病同治

浸大中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
日期: 2025-09-22

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穴位按摩-食療-浸大中醫

患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子宮肌瘤,女性發病率逐年上升。臨床上經常見到患者兩者或三種疾病共存,而且這類患者切除後易復發。很多患者無法理解,這類患者多是肝鬱或痰濕體質,他們發病有共同病理基礎。

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子宮肌瘤屬共同病理

《內經》記載了肝經的迴圈路徑:「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子宮等),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乳房),循喉嚨之後(頸部甲狀腺),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齒。」由此可見,從發甲狀腺、乳房和胞宮均位於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與肝經密切相關,三者通過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繫。

現代女性面對工作生活壓力大,容易肝氣瘀滯(如長期緊張焦慮不開心等)肝失疏泄,導致氣血鬱滯,又容易干擾脾的生理功能(尤其是本身脾虛或痰濕偏盛體質),加重脾虛不運,痰濁內生,瘀血積滯, 「痰濕」與「氣鬱或血瘀」互相勾結。

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穴位按摩-食療-浸大中醫

痰(濕)瘀(氣鬱血瘀)搏結於頸前,發為癭瘤(甲狀腺結節);聚於乳絡,發為乳癖(乳腺增生、結節);聚于胞宮發為子宮肌瘤。氣鬱、血瘀、痰濕均是三種疾病發病過程中產生的病理產物,三種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穴位按摩 | 簡單預防與調理

  1. 太沖穴
平時工作壓力大,容易發脾氣、緊張焦慮。可以按壓太沖。太沖是肝經原穴,調控著該經的總體氣血。

部位:太沖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前方的凹陷處。

按壓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穴位(如圖1所示),其餘四指輕扶足底以固定。

時間與頻率:每次按壓3-5分鐘,每日1-2次(睡前更佳或者感覺工作有壓力時候)。力度以產生酸脹感但不疼痛為宜,避免用力過猛。

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穴位按摩-食療-浸大中醫

  1. 期門穴
伴有經期或經前乳房脹痛患者可以配合期門穴按摩。

部位:期門穴位於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指揉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以畫圈方式按壓穴位,力度以輕微酸脹為宜,持續3-5分鐘。一般建議每天1-2次,以輕柔、適度為原則。避免過度刺激導致不適。

時間與頻率:每次按壓3-5分鐘,每日1-2次(晨起或睡前更佳)

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穴位按摩-食療-浸大中醫

  1. 章門穴
緊張焦慮壓力大伴胃脹(進食後上腹部脹或痛),噯氣、大便黏溏不暢或甲狀腺與乳房囊性結節等可配合按摩或者艾灸章門穴、足三里穴。

章門穴有疏肝健脾,理氣散結,清利濕熱的功效。

簡易取穴:當你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著的地方就是章門穴。

按摩方法:正坐或仰臥,兩隻手的手掌心向下,指尖朝下放在雙乳下,肋骨上,用大拇指的魚際揉按章門穴2分鐘。

中醫治療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穴位按摩-食療-浸大中醫

中醫推介簡易食療方

冬季或秋季:山楂5克、新會陳皮2克、炒決明子15、乾薑5泡茶

夏天:薄荷2克、金桔、香茅2克泡茶

適合肝鬱脾虛痰濕型 (具體辨證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山楂功效-禁忌-活血化瘀-抗癌作用-黃劍峯中醫師

撰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教授汪艷娟

  • 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學士
  • 湖南中醫藥大學碩士
  • 湖南中醫藥大學博士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若有關於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診所服務查詢,請瀏覽浸大中醫網頁:www.hkbucm.com或浸大中醫Facebook、Instagram @hkbucm。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