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原生家庭對關係發展有甚麼影響?心理學家列4大反思 助你擺脫枷鎖

原生家庭對關係發展有甚麼影響?心理學家列4大反思 助你擺脫枷鎖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
香港心理學會支部
日期: 2025-08-27

孩子的自白-原生家庭影響-如何擺脫枷鎖-輔導心理學家

你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在與其他人的關係或在親密關係之中的模式是怎樣?是重重複複地苦苦糾纏?是不斷地討好別人?是時常感到空虛?每一個人由出生至兒童時期,是需要依賴成年人的照顧才能成長,因此嬰孩與照顧者的關係是相當重要,這將會影響他/她之後所發展出的性格、信念、態度、人際關係、以及將來成為父母的形象。換句話說,早期原生家庭的經驗在塑造一個人的性格、信念和態度,以致在與人關係的發展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使人長大並脫離了原生家庭,它的影響很可能仍然繼續,甚至會延續至下一代。

關於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心理學上提出了不少理論,以下是其中三個經典的理論:

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 (John Bowlby)所提出的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可說是經典而長期被重視的。根據這理論,兒童自出生起就依賴身邊重要的人 (通常是母親) 的照顧和保護,才能得以生存和成長,在這個依存的環境下,兒童與身邊重要的人發展出一套互動的模式,這亦會影響他日後與人建立關係的模式 (Bowlby, 1982)。

在依附理論中提出了三種依附類型:安全型、焦慮型及逃避型,不同的依附類型,會有不同的人際互動模式。安全型依附的兒童與父母給予的溫暖、支持和一致的教養方式是有密切的關聯,這種教養方式有助於建立子女對人的安全感和信任,並在日後較易建立自信、對人的信任和健康的人際關係。而焦慮型依附的兒童可能與父母的不一致、不可靠或忽略的教養方式有關,日後子女可能會在人際關係上較易對人產生依賴或對被遺棄有過度的恐懼。迴避型依附的兒童與父母情感疏離或冷漠的教養方式有關,這可能會影響到子女成年後在情感上與人關係疏離,在親密關係和溝通上會遇上困難/障礙 (Ainsworth & Bell, 1970; Hazan & Shaver, 1987)。

孩子的自白-原生家庭影響-如何擺脫枷鎖-輔導心理學家

家庭系統理論 (Family Systems Theory)

精神科醫生梅維‧博域 (Murray Bowen) 提出家庭系統理論 (Bowen, 1985),他強調家庭是一個有機整體,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有可能是受著其家人的行為和情緒所影響,他提出了八個家庭關係的概念,自我分化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和三角關係 (Triangles) 是其中兩個核心概念。

簡單而言,自我分化是一個人在家庭的成長過程之中,與家人互動時能否在心理上保持獨立及不被家人的情緒所牽動。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在面對家人之間的互動中產生衝突時(例如:父母期望自己將來要成為醫生,而自己卻對從醫沒有興趣),能夠比較獨立和相對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較少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和情緒影響,而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在家庭衝突中,則比較容易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和情緒所影響。

博域提到的三角關係是指在家庭中當有兩個家庭成員關係緊張時,第三個家庭成員會被牽涉入其中以紓緩緊張氣氛。例如:父母雙方關係緊張,時常出現爭拗情況,當情況沒有改善時,他們可能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子女身上,以解決子女問題來轉移本身父母之間的婚姻問題,然而,在這種三角關係之中,這不單只不能改善關係狀況,被牽連的第三個家庭成員亦會因此而受到情緒影響,甚至整個家庭的氛圍也變得更緊張。

孩子的自白-原生家庭影響-如何擺脫枷鎖-輔導心理學家

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美國心理學家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認為人自出生開始便會透過觀察身邊人的行為來模仿和學習 (Bandura, 1977),換句話說,兒童會透過觀察父母在家庭關係中的互動來獲得知識和學習行為,他們成年後會在人際關係和戀愛關係中將這些學習得來的行為反映出來 (Saunders & Azar, 1989)。

原生家庭影響-如何擺脫枷鎖-輔導心理學家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枷鎖?

每一個人都無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雖然早年的原生家庭經歷不能改變,只要從現在起有意識地留意與人相處時的模式,了解自己在關係上的需要,這有助於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動態。

以下是一些反思的問題,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原生家庭對自己所帶來的影響:

  1. 留意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有沒有反覆地出現類似的狀況,例如:誤解、缺乏溝通、爭拗衝突或情感疏離,反思這些狀況與你在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相類似嗎?
  2. 留意自己是不是很難拒絕別人或很難維護自己需要,而且不懂得與人建立健康的界線?
  3. 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會不會經常為著一些微細的事情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例如過度憤怒、悲傷或焦慮,反思這些情緒反應是不是與過去的家庭關係有關?
  4. 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自己會不會很難去信任別人,又或是相當害怕被辜負/遺棄?這可能源於早期的家庭經歷。
  5. 留意自己是不是很難建立或維持親密的關係或深厚的聯繫,甚至難以展現自己情感上的脆弱?探索你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或許能幫助你了解這些困難。

由出生至成長,原生家庭對人帶來的影響可以是毫不起眼卻又深深地影響著日後與人建立關係的發展,自己也未必能夠察覺和獨自處理由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因此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可能對你更有幫助,心理治療會提供一個安全而可信任的環境,協助你探索你的狀況,並共同合作幫助你發展更健康的應對方式,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參考資料:

Ainsworth, M. D., & Bell, S. M. (1970). Attachment, 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Child Development, 41(1), 49-67.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Bowen, M. (1985).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Jason Aronson.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2(4), 664-678.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Saunders, D. G., & Azar, S. T. (1989). Treatment programs for family violence. In L. Ohlin & M. Tonry (Eds.), Family violence (pp. 481-546).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圖片來源(部份):《苦盡柑來遇見你》、《孩子的自白》劇照

張婉玲,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組會員、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PREPARE/ENRICH (婚前準備/婚後成長) 評估認可協談員。 撰文:張婉玲

主要為青少年、成人及夫婦提供個人心理輔導、婚前及婚姻輔導等,亦為中學生提供個人心理輔導和小組訓練,支援和處理中學生的學業、情緒、社交及行為等問題,同時為家長及教師提供工作坊、培訓及諮詢,積極推廣心理健康。過去曾任職於不同社福機構及私人教育機構,提供心理評估、個人心理輔導、不同的小組訓練、工作坊及講座。現正修讀靜觀認知療法導師培訓專業證書課程。

  •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組會員
  •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
  • PREPARE/ENRICH (婚前準備/婚後成長) 評估認可協談員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