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自我價值 | 在「躺平」與「捲」的反覆掙扎中,是內耗還是生存法則?榮格的啟示。

自我價值 | 在「躺平」與「捲」的反覆掙扎中,是內耗還是生存法則?榮格的啟示。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
香港心理學會支部
日期: 2025-09-10

自我價值-躺平-捲-內耗-生存法則-輔導心理學家

近年來,「躺平」和「捲」成了年輕人心靈的雙胞胎。有網民諷刺地說,我們的人生仿佛是以45度的角度在延續,既無法真正躺平,也難以捲起。

在這樣的情境中,身心俱疲的我們,漸漸看透人生的種種,立志遠離競爭,選擇以最低限度參與社會責任,減少對功名利祿的渴求,拒絕物質主義的誘惑,不再被他人口中的成功情緒所勒索。然而,轉瞬之間,又驚覺「天生我材必有用」,決心永不放棄,每天努力1%,在成功的路上奮發向前,卻在激烈而意義不明的競爭中,重複著過度的付出。

時光在這無形的拉扯與掙扎中悄然滑過,45度的姿態,是否折射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真相?

其實,早在上世紀初,榮格便已為這些在苦海中浮沉的人們提供了解釋。在榮格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 概念中,個體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通過內省與意識與無意識的整合,最終達到自我完整與成為「原本的自己」的目標。這一過程使個體在內在與外在世界之間尋求平衡。在成長中,我們不斷打造符合社會期望的人格面具,回應外界所指引的「應該」之路。這份向上的動力,源於對適應外界、獲得認可、證明價值的渴望,最終構建並強化了我們的「社會性自我」。

然而,某一天,覺醒降臨,我們開始思考「捲生捲死」究竟有何意義,凝視鏡中的陌生自己,心中浮現出一個問題:我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在抵抗一切虛幻與內心不符的事物時,或許是無意義的理想、不合適的職業,或者是令你倍感孤獨的無效社交,瞬間,動力消逝,陷入惘然,這正是榮格所形容的「神聖的停頓」。在這時,我們不再被外界的「應該」推著走,卻尚未聽見內心的「想要」——這並非停滯,而是心靈在為新的航向校準坐標。個體化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脫去舊有的面具,回歸並整合出原本的自己,尋找到與靈魂和諧共振的頻率。

「躺平」與「捲」之間的矛盾,深藏著個人對自我價值的思考。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尋找內心的平靜,回歸純粹的熱情,拒絕清單上的機械任務或許甚具挑戰。然而,當能真正成為自己的時候,那股自然而然流淌的生命力,將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動力,並不需要刻意堅持。

自我價值-躺平-捲-內耗-生存法則-輔導心理學家

遇到在「躺平」和「捲」之間反覆掙扎的情況,可以考慮以下幾個策略來處理:

  1. 自我反思
檢視內心:花時間自我反思,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寫下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幫助理清思緒。

識別壓力源:認清是什麼原因導致焦慮和不安,並思考這些壓力是否來自外部期望,還是內心真正所求?

  1. 設定界限
拒絕不必要的責任:學會說「不」,減少不必要或是無效的社交活動和責任,以保留精力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制定個人規則:根據自己的需求制定清晰的生活和工作規則,避免過度投入於無意義的競爭。

  1. 尋求支持
與他人交流:與朋友、家人或專業心理專家交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獲得支持和建議。

體驗和發展不同的興趣:不一樣的體驗給我們帶來新思維。

  1. 培養正向思維
練習感恩:每天寫下幾件讓你感謝的事情,培養積極的心態,幫助你專注於生活中的美好。

專注於當下:通過正念練習,增強對當下的覺察,減少對未來的焦慮。

  1. 調整生活方式
制定可行的計劃:設定短期和長期的可實行目標,逐步實現,避免一開始就給自己過高的期望。

重視身心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的運動、均衡飲食和充足的睡眠,增強身心的抵抗力。

每個經歷都可能是成長的機會,積極擁抱不確定性,為新的航向校準坐標再出發。

自我價值-躺平-捲-內耗-生存法則-輔導心理學家

方婷,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副院士、 社會企業研究院准院士(ASERA),樂融整合心理治療中心創辦人、出版14本心理相關著作。 撰文:方婷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副院士、 社會企業研究院准院士(ASERA),樂融整合心理治療中心創辦人、出版14本心理相關著作。 碩士畢業於香港大學(HKU)佛法輔導、香港樹仁大學(HKSYU)輔導心理學系、悉尼大學(USYD)傳理系、 凱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Kelaniya)佛學研究,並分別擁有電影系、高級中國文化研究和心理系的學士學位。超過12年臨床經驗,曾兼任美國上愛荷華大學(UIU)、香港大學明德學院(Centennial College)、香港浸會大學(BUHK)、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SCS,CUHK)、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LiPACE,OUHK)及香港青年協會講師。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