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騙案與家庭關係:如何守護我們的長者

在數字時代,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暗藏危機,尤其是對長者而言。作為家中第一個警覺網絡騙局的人,我把保護父母免成騙局受害者當成一項重要使命。以下是我和父母在「網絡教育」中的經歷,分享如何用輕鬆的方式讓長者學會自保,同時拉近我們家庭的關係。
在數字時代,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暗藏危機,尤其是對長者而言。作為家中第一個警覺網絡騙局的人,我把保護父母免成騙局受害者當成一項重要使命。以下是我和父母在「網絡教育」中的經歷,分享如何用輕鬆的方式讓長者學會自保,同時拉近我們家庭的關係。
某個周末,我在廚房忙碌時,母親接到一通自稱是「銀行客服」的電話,對方急切地說她的帳戶有異常,需提供個人信息確認。我聽到她認真回應,甚至翻找銀行卡,頓時心頭一緊。我趕緊跑過去,輕聲說:「媽,先別急,這可能是騙子!記得你教我不要信陌生人嗎?」
母親愣了一下,笑了出來,放下電話說:「對喔,還是你機靈!」這次有驚無險,但也讓我意識到網絡騙局越來越高明,專挑對科技不熟悉的長者下手。從那天起,我決心幫父母學會識別這些「陷阱」。
網絡騙案手法層出不窮,線上、線下假冒銀行、稅務局或「技術支援」,讓人防不勝防。有次,父親興奮地說在社交媒體看到「免費領取智能手機」的廣告,只需點擊連結填妥個人資料。我連忙阻止,笑說:「爸,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對吧?」他哈哈大笑,承認差點「中招」。
為了讓父母更了解騙局,我常在晚飯後分享新聞報導或網絡安全短片,講述騙子如何利用假網站、假訊息來詐騙。這些故事像偵探小說,讓他們既緊張又好奇,學習起來更有興趣。
我發現單純「教」父母效果有限,真正的收穫來自一起探索。我開始把網絡安全變成家庭「聊天素材」。某晚,我們擠在沙發上吃水果,刷到一篇釣魚網站的文章。我順勢說:「這種假網站連我都差點上當!媽,你還記得那個假銀行電話吧?」母親馬上分享她的經歷,父親也提到收到的「中獎郵件」。
這些討論充滿笑聲與驚嘆,讓枯燥的話題像家庭聚會般熱鬧。我們約定每週末看看最新的騙局新聞,互相提醒。父親甚至主動分享他識破的「可疑廣告」,得意地說:「這次我一眼就看出是假的!」看他「破案」的模樣,我和母親都笑出聲。
這些互動不僅讓父母學會自保,也讓我們的關係更親密。聊騙局時,我們常回憶小時候他們教我的那些金石良言,例如「別貪小便宜」。如今角色對調,我用同樣方式回饋父母,卻讓對話多了溫暖與笑聲。
保護長者不只是教他們辨別真假,更是讓家庭重新連結的機會。透過輕鬆的「共學時刻」,我們守護了彼此的安全,也讓家人間的信任和理解更加深厚。在網絡時代,與其讓長者獨自面對,不如攜手將防騙變成一場有趣的家庭冒險!
瀏覽《網絡安全手冊》,了解更多防騙資訊:按此
撰文:文建康(香港家庭福利會「網想家」-網絡教育及輔導服務註冊社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