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惜心談心#11|流感錯過治療黃金期 隨時觸發心臟危機!急性心肌梗塞風險激增逾60%

惜心談心#11|流感錯過治療黃金期 隨時觸發心臟危機!急性心肌梗塞風險激增逾60%

陳麒尹
心臟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5-11-04

流感增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心臟科陳麒尹醫生

每逢季節交替,「流感肆虐」、「流感高峰期」等報導總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可能正因「老是常出現」,大家似乎對這個每季都會「來訪」的病毒,仍然掉以輕心。流感相比普通感冒症狀更嚴重,咳嗽、疼痛和疲勞感更劇烈、發燒更高,絕不是請幾天病假、多喝水休息,病症就能得到改善,甚至不藥而癒。流感之所以可怕,是因為流感不但會感染我們的上呼吸道,一旦延誤診治,病情惡化並引發嚴重併發症,隨時觸發心臟危機。

流感有機會併發急性心肌炎

據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在流感季節,因嚴重流感併發症入院的個案中,長者及慢性病患者佔了相當高的比例,其中不乏心血管疾病事件。過往我亦曾經撰文分享一個真實故事,引證甲型流感的確有機會併發急性心肌炎。心肌炎與流感同樣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病發前亦同樣會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的症狀,令患者容易掉以輕心。今次我要分享的真實個案,這位患者因流感併發的是另一個嚴重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塞。

流感增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心臟科陳麒尹醫生

心臟前降支100%堵塞 與死神擦身而過

這位患者是一位72歲的伯伯,早前感染甲型流感,惟由確診到決定求醫,經已時隔3至4日,剛巧錯過服用特敏福(治療甲型流感其中一種特效藥)的黃金期,於是他就轉向接受中藥治療。起初伯伯病情的確有所好轉,其後卻開始出現咳嗽及流鼻水症狀,伯伯仍以為只是普通感冒,但持續咳嗽,加上胸口痛情況越發劇烈,更令他痛得直冒冷汗,甚至血壓驟降,他再次到家庭醫生求診。家庭醫生隨即為他安排心電圖檢查,結果發現他是急性心臟病發,馬上聯繫到我緊急進行「通波仔」手術。我接手後也是大嚇一驚,事關伯伯心臟的前降支經已100%堵塞,屬極高危險性的心臟病發,隨時有生命危險。

流感首3天最高風險併發急性心肌梗塞

過去,醫學界一直有研究流感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與急性心肌梗塞的關聯。2018年一份發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報告就曾揭露,染上流感後的7天內,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是平時的6.05倍,在染上流感後的首3天為併發高峰期。而今年8月(2025年8月),《Virus Research》的一篇系統性回顧與綜合分析,綜合了17項研究的大型分析,進一步鞏固流感有較高風險併發急性心肌梗塞的結論,更精準描繪了併發風險的時間線: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在染上流感後第1至3天達到頂峰,隨後逐漸下降,在一個月內恢復正常。

三重致病機制

流感病毒究竟是如何「遠程攻擊」心臟的呢?其路徑並非如心肌炎般,由病毒直接感染,而是通過一系列連鎖反應:
  1. 細胞因子風暴:流感病毒會引發全身性的劇烈炎症反應,釋放大量促炎細胞因子(如IL-6、TNF-α)。這場「風暴」會侵蝕冠狀動脈內原本不穩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其變得脆弱、容易破裂。
  2. 高凝血狀態:另外,流感病毒亦會激活血小板並促進凝血,使血液變得更容易凝固,形成血栓。
  3. 心臟代謝需求增加:發燒、心跳加速會增加心臟的氧氣需求,而咳嗽可能導致的缺氧又減少了氧氣供應。在這種供需失衡的狀態下,一旦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急性心肌梗塞便隨之發生。

流感增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心臟科陳麒尹醫生

非「感冒未清」而是身體發出的危險訊號

上述研究及致病機制,足以說明為何那位伯伯會在流感發病數日後,出現急性心肌梗塞。因此,在流感期間或康復期,若出現以下任何症狀,應立即求醫:
  • 持續性胸痛,不同於咳嗽引起的短暫不適;
  • 疼痛感延伸至左肩、背部、下巴或牙齒;
  • 伴隨呼吸困難、噁心、嘔吐;
  • 莫名冒冷汗、頭暈、眼前發黑等。
以上症狀很大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先兆,而非大家以為的「感冒未清」。

最後,伯伯的「通波仔」手術順利完成,情況轉趨穩定,但身體仍然比較虛弱,因本身患上流感後已併發肺炎,病情惡化導致他心臟病發,現時更出現心臟衰竭的情況,需要更長的恢復期,目前還在住院療養當中。

建議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打針

接種流感疫苗防重症

作為心臟科醫生,我強烈建議流感高風險族群,特別是長者和本身已患有心血管疾病人士,每年接種流感疫苗。疫苗不僅能降低感染風險,也能減輕重症及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防流感的同時,更是實實在在的「護心」策略。當然,大家決定接種流感疫苗前,可以先諮詢家庭醫生或主治醫生的建議,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適時接種,以便身體有足夠時間產生免疫力,避免成為流感肆虐下不幸「中招」的一員。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