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產後抑鬱並非單純不快樂!家人該如何陪伴?專家3建議避免踩雷

產後抑鬱並非單純不快樂!家人該如何陪伴?專家3建議避免踩雷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
香港心理學會支部
日期: 2025-05-21

產後抑鬱-徵狀-處理-認知行為治療-輔導心理學家

在臨床工作中,不少家人在面對產後媽媽情緒起伏劇烈,有時候會突然哭泣、有時對伴侶說出重話,甚至會出現怒吼、摔東西等行為。家人見狀,第一個反應多是:「佢係咪有暴力傾向?係咪需要食藥 ?」

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沒有人希望看到所愛之人身心受苦,更不希望家中充斥張力和衝突。但當我們用「暴力」這種帶有道德評價和負面標籤的詞彙,去解釋一位產後媽媽的情緒行為時,既未必準確,亦可能會造成更深的誤解與疏離,甚至令她陷入更深的自責與孤立,進一步阻礙復原的可能。

照顧情緒,不代表要樣樣遷就;如何照顧情緒才是重中之重」

產後抑鬱徵狀 | 「產後抑鬱」≠「唔開心」

在公眾眼中,產後抑鬱往往被簡化為「唔開心」或者「情緒唔穩」,但其實它是一種具臨床診斷標準的心理疾病。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產後抑鬱(Postpartum Depression)屬於重性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一種亞型,診斷特徵包括:
  • 長時間的情緒低落與疲憊
  • 對生活或照顧嬰兒失去興趣
  • 睡眠困難(失眠或嗜睡)
  • 食慾改變、注意力下降
  • 嚴重者會出現自我價值低落、自責甚至自殺意念
  • 亦可能出現對嬰兒的疏離感或敵意感【¹】

這些症狀的背後,不僅牽涉心理層面,還包括生理變化(如賀爾蒙的劇烈波動)、角色轉變的壓力(由「女性」變成「母親」)、社會期待(「好媽媽」的標準),以及生活支援系統的缺乏等複合因素。

換言之,產後抑鬱不是媽媽「唔夠堅強」,而是一種在多重壓力交織下,出現的心理危機與適應困難

產後抑鬱-徵狀-處理-認知行為治療-輔導心理學家

產後抑鬱徵狀 | 情緒失控 ≠ 暴力傾向

不少家人見到媽媽情緒爆發、怒吼、摔東西,甚至對嬰兒出現冷淡或拒絕反應時,會直覺認為她「唔穩定」、「好危險」,或者「情緒有暴力傾向」。

但在輔導心理學的視角中,這些行為往往不是出於蓄意的攻擊意圖,而是痛苦與無助情緒的「高張力釋放」反應。這種狀況在心理學中稱為情緒失調(Emotion Dysregulation)【²】,亦即個體在壓力或刺激下,難以用恰當方式表達和處理情緒,因此可能表現為情緒爆發、急躁、突然行為激烈等。

舉個例子,一位剛產下孩子的媽媽,連續幾晚未能睡好,加上喂奶不順利,伴侶又未能即時支援,孩子在夜深時哭鬧不止。這時,她突然大叫:「我真係唔掂啦!咪再喊啦!」並把毛毯摔在地上。這樣的行為或許令家人感到驚恐,但在專業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情緒容量被耗盡的反應,不等同於有「暴力傾向」。

如果這時候伴侶說:「你冷靜啲啦,唔好亂發脾氣」,可能會讓她更覺孤單。但若能說:「我知你真係好攰,等我幫你一陣」,反而有機會打開支持與理解的大門。

產後抑鬱-徵狀-處理-認知行為治療-輔導心理學家

產後抑鬱徵狀 | 關注 ≠ 控制:家人該如何陪伴?

在支援產後媽媽時,最重要的不是控制她的情緒,而是創造一個安全讓她表達和被理解的環境。產後的情緒變化可能極大,她需要的是同行者,而不是指指點點的家人。

研究顯示,情緒穩定與人際連結有明顯相關性(Siegel & Hartzell, 2003)【³】。亦即,一位感受到「我唔孤單,有人明白我」的媽媽,其情緒回復速度會較快,也更容易主動尋求幫助。

產後抑鬱處理 | 三個實際可行的建議

1. 建立「情緒安全」的對話方式
  • 嘗試使用「我語句」,以表達關注而非批評:
    • 不是:「你發脾氣好唔啱」
    • 而是:「我見你今晚好似好辛苦,我可以點幫你?我可以聽你講。」
這種表達方式讓對方知道:你不是要「收服情緒」,而是願意聆聽她的感受。

2. 留意行為背後的需要

媽媽可能說出:「我想一個人靜下。」這不等於她拒絕所有幫助,有時更不自覺地步步進逼,非要問到明白。而可能是想有短暫喘息的空間。 這時候可以說:「當需要我嘅時候,同我講, 我會聽」 有時候,一個熱水袋、一碗湯、一次安靜的陪伴,就是回應她潛藏需求的最好方式。

 3. 主動協助尋找專業支援

  • 與其說:「你有問題,你去睇醫生啦」,不如說:「不如我陪你上一次心理輔導?」
  • 或主動幫她找附近可靠的醫療機構或輔導中心、預約初步評估。
研究指出,有伴侶或家人陪同的媽媽,接受治療的意願與持續率更高(Beck, 2001)【⁴】。

產後抑鬱求助 | 尋求心理輔導:一種勇敢的選擇

心理輔導不是「有病先睇」,而是處於困難中時,主動為自己開一個出口。

心理輔導是一個讓人能在安全、無評價的空間中,探索情緒、釐清困擾、重整內在資源的過程。它不單是處理「問題」,更是促進自我理解與成長的契機。在輔導關係中,心理輔導員與當事人並肩同行,協助其在混亂中找到方向,於壓力中重拾力量,讓復原不只是治癒,更是一場自我重建的旅程。

產後抑鬱-徵狀-處理-認知行為治療-輔導心理學家

認知行為治療(CBT為例,透過調整對自我、育兒與生活的負面信念,提升自我效能感與情緒管理能力,研究顯示對產後抑鬱症狀的改善具顯著效果(Sockol, 2015)【⁵】。而輔導心理學強調的是一種「共同建構復原旅程」的理念——輔導員並非指導者,而是同行者。

理解,是最溫柔的力量

支持產後媽媽,不是要忍讓所有行為,也不是要否定自己的感受。而是在理性與同理中,學會理解她的狀態、辨識她的需要,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支持。

記住:照顧情緒不等於樣樣遷就。但缺乏情緒理解,往往會讓最親密的關係走向最遠的距離。讓我們用耐心、理解與陪伴,給媽媽一個真正復原的起點。

參考資料

【¹】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²】Linehan, M. M. (1993).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³】Siegel, D. J., & Hartzell, M. (2003).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⁴】Beck, C. T. (2001). 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 update. Nursing Research, 50(5), 275–285.

【⁵】Sockol, L. E. (2015).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s for perinatal depress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7, 39–56.

輔導心理學家李顯耀先生撰文:輔導心理學家李顯耀先生 (Mr. Edward LI)

李顯耀先生現時為香港心理間輔導中心的創辦人及輔導心理學家,同時於香港及美國的輔導服務中心擔任輔導心理學家及心理顧問。過去7年為多間企業及機構,如非牟利機構及多間大中小學校等分享臨床經驗及舉辦心理教育活動工作坊、學生教學及小組、家長及老師培訓、員工培訓、心理學應用課等。並為家庭與個人提供心理輔導及治療服務。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77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