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長者抑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正視長者情緒健康

長者抑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正視長者情緒健康

潘錦珊
精神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5-09-29

長者抑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正視長者情緒健康

根據2023年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未來香港的人口將會持續高齡化:65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推算將會由2021年的20.5% 上升至2046年的36.0%。照顧長者的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他們的心理健康亦需要社會關注。長者的心理健康影響著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素,也影響着家庭關係和照顧者的壓力。抑鬱是一種可診斷、可治療的疾病,若能及早治療,對康復展望也有幫助。

真實個案分享:陳伯的老年困擾

陳伯因為受失眠困擾前來求診。他年輕時從事建築業工作,十多年前退休後,經常和太太去晨運或行山,生活好不寫意。然而,太太半年前患上癌症,陳伯悉心照顧她。隨著太太身體慢慢轉差,陳伯也越發感到吃力。一個多月前,太太因病過身。自此,陳伯也開始出現各種身體不適,如經常感到頭痛、胃部不適、胃口減退、渾身乏力、記憶力倒退、精神難以集中,很容易忘記剛剛說過的話。子女和孫兒前來探望時,他也感到缺乏動力,只想躲在床上休息。夜闌人靜的時候,陳伯難以入睡,心理上慢慢地感到人生沒有什麼意義。陳伯的女兒發覺爸爸情緒持續低落,便帶他前來求診。

抑鬱從何而來?細看三大成因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長者情緒疾病,大約有10%長者會患上此病。

長者抑鬱的形成可以由生理、心理和環境三個方面去了解。

在生理層面和遺傳因素上,若家族有精神情緒疾病史,個人患上情緒病的機會便會較高。若年輕時曾患抑鬱症,在老年復發的機會亦會較高。另外,若果長者有身體疾病,如癌症、柏金遜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或長期的痛症亦會更容易患上情緒病。大腦疾病,例如中風、腫瘤,都會導致大腦負責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失調,從而誘發情緒病。一般來說,女性較男性容易抑鬱,但男性比較少表達感受,因此男性患上抑鬱症時會比較難以察覺。

心理因素方面,長者往往要面對多方面的生活改變和失去,例如老年狀態下的身體功能和體力衰退、經濟收入減少和不穩定、喪偶、親友離開或過身。如果在心理上難以適應失去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並會出現情緒問題。另外,若思想比較悲觀,傾向以能否繼續對家庭作出實際貢獻來衡量自我價值,便會較容易覺得失去自我價值或意義。

長者復康|智齡科技新趨勢 融入院舍復康服務

在環境因素方面,假如長者面對各種生活困難,如獨居、經濟困難、機能倒退而缺乏照顧,或面對長期的家人相處問題,都會容易感到孤立無援,最終演變為抑鬱。

藏在細節裡的信號:長者抑鬱的心理變化與行為

老年抑鬱症的患者常有以下症狀:

心理情緒方面,長者會感到持續的情緒低落、悲傷痛苦及沮喪。有部分患者會顯得容易暴躁,情緒變得波動,容易感到不安。

行為上,他們睡眠與進食模式會變得紊亂,興趣大幅減少,本來喜歡的活動也失去吸引力,逐漸退縮至獨自一人。

身體方面,患者會出現難以入睡或易醒的情況。部分患者的症狀並不明顯,可能只會訴說身體不適,出現不明的疼痛,如胃痛、頭痛、頭暈、肚痛或胸口悶,但實際上檢查顯示並無明顯問題。

柏金遜病

思想方面,他們會可能出現記憶力和集中力減退。精神病學上,假性失智症(Pseudodementia) 便是指患者並非患上認知障礙,但是因為抑鬱症而出現認知障礙的病徵。隨著情緒得到治療而改善,認知障礙的症狀也會隨之好轉。

有部分老年抑鬱症患者會感到無助和絕望,對周圍事物或以往的嗜好失去興趣,缺乏自信和自我價值。有部分會過分自責和有罪疚感,覺得自己「冇用」、前途無望、自我評價低落,甚至懷疑自己成為他人負擔。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幻覺、妄想,甚至輕生念頭。

若以上癥狀持續兩星期或以上,或感到嚴重情緒低落,便應及早求助。

抑鬱的潛在影響與後果

對個人而言,情緒低落、睡眠受影響和缺乏動力會令個人生活質素下降,也容易與慢性病形成惡性循環。缺乏動力可能導致長者忽略自身健康需要或不配合疾病治療,間接影響身體健康。

對家庭而言,長者的情緒問題亦會造成照顧者的壓力。若照顧者長期處於緊張,亦有可能陷入情緒困境,而照顧者的情緒反過來也會影響長者。

對社會而言,抑鬱長者或會因不明的身體不適而尋求反覆檢查或診治,但卻因為未能尋找病因而造成過多不必要的身體檢查。

治療

抗抑鬱的診斷與治療策略

長者抑鬱是可以診斷並有效處理的疾病。

在診斷過程中,醫生會透過臨床訪談,排除其他身體疾病,並依據症狀診斷準則斷症。

治療上,部分輕度至中度抑鬱症的長者可採用心理治療或配合藥物治療並行的治療方式。

抗抑鬱藥能幫助調節腦內化學物質,緩和情緒低落。約七成長者服藥後病情得到改善,療效通常在數星期後顯現。康復後,長者亦需要服藥一段時間以防止復發。長者使用抗抑鬱藥是安全的,患者應告知醫生現正服用的其他藥物,讓醫生選取合適的藥物作治療。有部分抗抑鬱藥可能會降低血的含鈉量,如長者服藥後出現昏睡或反應遲緩,便應該告訴醫生有關情況。

心理治療則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協助長者辨識與調整過於負面的思維模式,增強應對策略。若情緒與喪親或適應病患有關,便需要配合相關性質的心理治療方法。

另外,治療長者抑鬱亦需要處理背後可能引致抑鬱的因素。例如,如果與身體疾病有關,便需要舒緩相關的身體不適;如果與照顧或相處問題有關,便需要協助長者解決相關的問題。一般來說,加強社交支援和建立興趣對改善情緒有一定幫助。因此,治療上往往需要配合社工或社會資源的協作。

在長者抑鬱的處理過程中,家庭與日常照顧者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細心觀察,保持關心:長者比較少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照顧者或需要透過觀察長者的生活習慣如睡眠、胃口和動力去觀察情緒變化的徵兆。

主動溝通,主動聆聽:陪伴患者,讓他感到被關注,從而願意傾吐內心的煩惱,尋求支持。

配合治療,適度監察:有部分長者或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照顧者更需要協助長者保管和分配藥物,以確保長者有配合治療和服藥。

適度社交,培養興趣:可透過參與長者中心活動,培養個人嗜好,維持適度社交生活。常見長者活動,如晨運和練習太極,都對身心有幫助。有部分長者中心更提供輔導或照顧者支援的服務。

注重健康,飲食均衡:長者或因為牙齒或身體問題而影響進食,保持營養均衡亦對改善情緒有一定幫助。

基模治療|療癒早期創傷?了解童年經歷,讓我們活得更自在!

在治療的過程中,陳伯察覺到自己上半生大多時間都在照顧家庭的需要,未必太留意自己身心健康的需要。年老後,經歷喪偶和身體機能的退化,心理上覺得自己失去價值。在治療歷程中,陳伯幸好得到家人的愛和關懷,明白自己在子孫心中的價值並非以物質所能衡量。經過藥物治療後,陳伯的睡眠和動力也漸漸得以改善,能夠自我照顧,減少自責的感覺。陳伯也接受醫生和女兒的意見,開始早上到長者中心學習太極,嘗試擴闊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多做運動。

抑鬱並非老化的必然結果。陳伯的故事提醒我們,就算年輕時強壯和樂觀,情緒疾病也有可能不經不覺地在長者身上出現。治療固然有方法,但是家人的觀察和支持也決不可少。若長者獨居,親友、鄰居或社會的關注便更為重要。長者的人生經驗和對家庭的凝聚力如同珍寶,對家庭和社會的美滿幸福有關鍵作用。社會能建立重視心理健康的氛圍與資源,讓醫療專業、家庭與社區攜手合作,便能協助長者過更有意義、更具尊嚴的人生。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