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腦有所依」系列八:如果...在香港進行認知障礙症普查的話...結果會是?

「腦有所依」系列八:如果...在香港進行認知障礙症普查的話...結果會是?

陳鎮中
內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5-09-09

認知障礙症普查-認知測試篩查-病變檢查-陳鎮中醫生

如果2024年是認知障礙症診斷和治療的新里程碑,那麼2025年便是百花綻放的一年。首先,提供準確率達九成以上的阿茲海默症血液生物指標pTau-217的檢測機構數目,從去年僅一間,增加至現在超過十間化驗所或私家醫院。 另外,清除腦部引致退化的澱粉樣蛋白的最新療法也已經有超過130位病人受惠。

因此,一個存在已久的想法又再浮現出來,就是能否及早辨識有認知問題的長者,並為他們真正及早提供更全面的治療?

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先取得相關實際數據並進行模型推算。以下資料是根據本地或權威國際研究所得出的香港長者認知狀況 :

2024年香港60歲以上長者約有240萬人 , 以每1000位長者計算

  • 認知正常 (Cognitively unimpaired, CU) : 263人
  • 自覺有記性或其他認知問題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 : 460人
  • 輕型認知障礙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 200人
  • 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症(Dementia, Dem) : 77人

認知障礙原因  阿茲海默症為臨床首位

  •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AD):佔約60–70%
  • 血管性認知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佔約20%,其中90%是由中度至嚴重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 所引起
故此,只要集中處理這兩種病因,已能涵蓋約九成患者。

研究發現,有認知症狀的長者中,腦部有阿茲海默症的病變佔約三成半,而中至嚴重腦小血管病變的則有三成。

認知障礙症普查-認知測試篩查-病變檢查-陳鎮中醫生

認知測試篩查 輔以高準確度病變檢查

當確認長者在不同認知階段及病變情況後,須進一步挑選合適且高效的檢查項目。

首先是認知測試,其中最常用的是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Hong Kong version, HK-MoCA),其好處是簡單快捷,涵蓋主要認知範疇和適合所有年齡和學歷人士。單一評分標準能提高篩查準確性,相比按年齡及教育背景調整評分,能減少因個人背景差異而導致的漏診情況(走漏眼,有事當冇事)。

至於檢查有否阿茲海默症病變,首推 上文提及的血液生物指標pTau-217,而腦小血管病變,則可透過腦影像定量分析的磁力共振(MRI brain volumetry analysis)。兩者均具高度準確性,能有效減少假陽性( 冤枉,冇事當有事)及假陰性結果。

根據模型分析估算

針對有認知症狀的長者,首先進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測試。對於測試結果未達標者,除安排專科醫生跟進外,亦會進一步接受血液生物標記pTau-217 及MRI磁力共振腦影像分析。就每1000名長者的結果:

737位長者有認知症狀,需接受蒙特利爾認知評估測試。

  • 當中386位認知評估測試結果不合格,需進一步檢查
  • 測試中仍有少量假陰性(19) 及假陽性 (128) 情況

認知障礙症普查-認知測試篩查-病變檢查-陳鎮中醫生

經進一步檢查結果:香港認知障礙患者數據

據整體分析,透過分階段檢查流程,能準確識別由阿茲海默症及/或中至嚴重腦小血管病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及認知障礙症患者,整體準確率達85至87%。

當然我們可以為所有長者先進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測試,並為不合格者再做另外兩個測試,但所需的資源會較多,且可能只會找出更多的假陽性,及更多沒有或僅輕微症狀的阿茲海默症。

所以,為有認知症狀的長者作階段性評估和測試,在理論上是可行和有意義的。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306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