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專家解碼 >  惜心談心#10|他汀類藥物副作用 | 服藥後肌肉痠痛無力?心臟科醫生剖析他汀類藥物與肌肉症狀疾病譜系的風險與管理

惜心談心#10|他汀類藥物副作用 | 服藥後肌肉痠痛無力?心臟科醫生剖析他汀類藥物與肌肉症狀疾病譜系的風險與管理

陳麒尹
心臟科專科醫生
日期: 2025-09-30

他汀類藥物副作用-肌肉痠痛無力-肌肉症狀疾病風險管理-心臟科專科-陳麒尹醫生

劍有兩刃,藥物亦然。在日常的心臟科門診中,我最常見到患者面對的「兩難」局面,莫過於知道藥物對其控制病情有益,卻擔心服用藥物後可能會出現副作用。

近日,有一位年近50歲的男士,患有高血壓合併高膽固醇,曾因輕微心臟病發,「通波仔」放置了兩條支架。經歷過心臟手術,他決心積極健身,從跑步機開始,逐步加強到高強度器械訓練。然而三週後,他帶著持續性的大腿痛楚回來求診,抽血檢查的結果令我大為震驚:肌酸激酶(CK)數值竟飆升至1,500多!仔細詢問下得知,他在個人健身教練指導下進行了密集的肌肉訓練,卻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報。

他汀類藥物:從降膽固醇到全方位護心的「救命藥」

在我剖析這位男患者的肌肉症狀究竟是源於他汀類藥物副作用,還是因劇烈運動所致,甚或是兩者的協同效應前,我必須再三強調,他汀類藥物絕非「害人」。自日本遠藤章教授發現第一個他汀類物質以來,他汀類藥物發展至今,已成為冠心病防治的重要基石。它不僅有效降低膽固醇,更能抑制血管炎症反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以及穩定動脈粥樣斑塊等;對於曾經「通波仔」的患者,他汀類藥物更是術後管理的關鍵,能有效預防支架再度狹窄,保護心血管長期健康。

認識他汀相關肌肉症狀疾病譜系

當然,正如我在文章開端所言,藥物是「雙面刃」,他汀類藥物也有其潛在副作用風險。根據2008年一份發表在《BMJ》的經典回顧性研究,他汀類藥物引起的肌肉問題雖不常見,但因用藥人口基數龐大,已成為臨床上最常遇到的副作用之一。在隨機對照試驗中,約有1.5%至3%的使用者會出現肌肉相關症狀,而在一些前瞻性研究中,比例甚至可高達10%至13%。

這些肌肉問題並非單一現象,而是一個涵蓋不同嚴重程度的疾病譜系:

  1. 肌痛:最常見的類型。患者會感到肌肉疼痛、痠痛、僵硬或無力,但抽血檢查肌酸激酶數值通常正常或僅輕微升高;
  2. 肌炎:除了肌肉症狀外,抽血發現肌酸激酶明顯升高(通常高於正常值上限,但低於10倍);
  3. 橫紋肌溶解症:最嚴重但亦是罕見的情況。肌肉嚴重受損、崩解,釋放出大量肌酸激酶(通常超過正常值上限10倍),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是必須立即停藥並緊急處理的醫療狀況;
  4. 無症狀性肌酸激酶升高:沒有任何不適,僅在常規抽血時發現肌酸激酶數值偏高。

他汀類藥物副作用-肌肉痠痛無力-肌肉症狀疾病風險管理-心臟科專科-陳麒尹醫生

他汀傷「肌」的機制與風險因子

至於他汀類藥物引起肌肉副作用的確切機制,醫學界尚未有完全明確的立論,目前主要提出3種可能機制:
  • 影響細胞膜穩定性:他汀抑制膽固醇合成,可能連帶影響肌肉細胞膜的結構與穩定性;
  • 粒線體功能受損:他汀會降低輔酶Q10的濃度,而Q10是細胞能量工廠「粒線體」的關鍵物質,其缺乏可能導致肌肉能量供應不足與損傷;
  • 誘發細胞凋亡:他汀可能影響細胞內某些信號通路,促使肌肉細胞走向死亡。

我知道一旦大家聽到服用他汀有可能出現副作用,難免會感到擔憂,但大家要留心,並非每位服用他汀患者均會出現上述症狀,只有某些風險因子會顯著增加發生機率:

高劑量治療 
高齡尤其大於80歲
女性 
體型瘦小 
肝腎功能不佳 
合併使用多種藥物特別是某些抗生素、抗真菌藥、心血管藥物
甲狀腺功能低下 
劇烈運動或身體創傷 
遺傳因素某些基因變異會影響藥物代謝
 

他汀類藥物副作用-肌肉痠痛無力-肌肉症狀疾病風險管理-心臟科專科-陳麒尹醫生

醫病共同決策重新制定治療方案 切勿自行停藥

回到剛才提及的個案,該男患者運動的出發點是希望強身健體,作為醫生自然樂見,更希望所有患者都能效法。服用他汀的患者可以進行運動,惟需「循序漸進」,應避免突然進行持續且高強度訓練。我要求男患者暫停高強度健身及服用他汀,並評估其腎功能,排除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待肌肉症狀完全消失、肌酸激酶恢復正常後,再與他商討是否重新「挑戰」他汀治療,或改用其他類別的降血脂藥物,如依折麥布、PCSK9抑制劑等,安排更頻繁的追蹤驗血,亦會建議他與物理治療師討論,重新制定一個兼顧心臟復健與藥物安全的運動計劃。

任何藥物都有其好處及副作用,只要我們正確認識並懂得如何進行風險管理,藥物就能發揮其最大效益。更重要的,還有醫患間的坦誠溝通,才能共同找出症狀背後的原因,制定出一個既能有效保護心臟,又能讓患者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healthyD@esdlife.com與編輯部聯絡。

73次閱讀
Loading
icon_facebook icon_whatsapp icon_line icon_mail icon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