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肆虐,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月30日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構成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新病毒或比沙士具更高傳染性。還未搞清楚新型冠狀病毒?以下是5個有關的關鍵提問:
Q:主要有哪些傳播途徑呢?
A:根據內地衞生部門提供的資料,呼吸道飛沫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表示,通過在公共場合科學、合理佩戴N95或者醫用外科口罩基本可以阻斷由於患者噴嚏、咳嗽帶來的飛沫傳播。
李太生又表示,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尤其是密閉空間,如商場、車站、車廂裡,應該科學佩戴口罩,但是如果去空氣流通場所,比如非高發區的公園、騎單車,以及在私家車裡,則沒有必要。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曹瑋表示,戴口罩是要防止飛沫傳播感染,而飛沫能噴濺的有效距離大概也就是1.5米到2米。所以,在沒人且空氣流通的情況下是沒有必要佩戴口罩的。
至於是否需要戴手套,李太生說,對於公眾來講是沒有必要的。進行科學、規範、有效的防護和勤洗手已經足夠。
Q:病徵是甚麼?
A:衞生防護中心指,潛伏期介乎2至10天,但可長達14天。而根據內地衞生部門現時提供的資料,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症狀。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部分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多在一星期後恢復。
Q:哪些人群易感染?
A: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提到,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還提到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少數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見於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
Q:如何治療患者?
A:衞生防護中心表示,主要為支援性治療,另目前沒有預防這傳染病的疫苗。
Q:外遊時,可以怎樣預防?
A:
延伸閱讀